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梔子大黃湯方

    作者: 吳謙

    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集解】

    魏荔彤曰:酒黃疸,心中懊□或熱甚而痛,梔子大黃湯主之,蓋為實熱之邪立法也。

    酒家積郁成熱,非此不除也。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抓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注】

    酒疸,心中懊□,或心中熱痛,脈沉實者,當下之。若心中熱欲吐,脈浮弱者,當吐之,而反下之則為逆也。若其人素有勞倦,下之則熱入于脾,頃時腹?jié)M如故,則成谷疸也。若其人素有女勞,下之則熱入于腎,雖黃微黑,久久必變?yōu)楹陴阋?。目青者精傷也,面黑者腎傷也,心中如啖蒜齏狀胃傷也,大便黑色血傷也,皮膚不仁血痹也,此等證皆因酒疸,脈浮弱者,應吐而反下之之誤使然也。

    【集注】

    趙良曰:酒疸之黑,非女勞疸之黑也,蓋女勞之黑,腎氣所發(fā)也;酒疸之黑,敗血之黑也。因酒之濕熱傷脾胃,脾胃不和,陽氣不化,陰氣不運,若更下之,久久則運化之用愈耗矣。氣耗血積故腐瘀,濁色越出面為黑,味變于心咽作嘈雜,心辣如啖蒜齏狀。榮血衰而不行于皮膚,抓之不仁,輸于大腸,便如黑漆,其目青與脈浮弦,皆血病也。

    諸黃,豬膏發(fā)煎主之。

    【按】

    諸黃,謂一切黃也。皆主豬膏發(fā)煎,恐未必盡然。醫(yī)者審之,此必有脫簡也。

    【集注】

    程林曰:扁鵲有『黃經(jīng)』、『明堂』有烙三十六黃法,皆后人所未見,唯『圣濟總錄』載三十六黃,方論詳明,治法始備。今豬膏發(fā)煎,能治諸黃,當是黃之輕者,可從小便而去,至若陰黃、急黃、女勞之屬,豈豬膏發(fā)煎所能治乎?醫(yī)者審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