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川芎湯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芎湯處方

    當(dāng)歸(去蘆.洗.焙)、川芎,各等分。

    炮制

    上粗散。

    功能主治

    治產(chǎn)后去血過多,運(yùn)悶不省,及傷胎去血多,崩中去血多,金瘡去血多,撥牙齒去血多,不止,懸虛,心煩眩運(yùn),頭重目暗,耳聾滿塞,舉頭欲倒,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不拘時(shí)。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傷科補(bǔ)要》卷四:川芎湯處方

    川芎 白芷 防風(fēng) 當(dāng)歸 赤芍 生地 羌活 陳皮 黃荊子 花粉 茄皮

    功能主治

    主頭面?zhèn)?/p>用法用量

    上藥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傷科補(bǔ)要》卷四《普濟(jì)方》卷五十三:川芎湯處方

    川芎半兩,蚯蚓半兩(不出土)。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耳聾氣閉。

    用法用量

    每服2-3錢,煎麥門冬湯臨臥服。后埋低頭伏睡,3夜3服,立效。

    摘錄《普濟(jì)方》卷五十三《傷寒標(biāo)本》卷下:川芎湯處方

    川芎、藁本、蒼術(shù)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傷寒。

    用法用量

    湯調(diào)3錢服。須臾嘔、汗便解。

    摘錄《傷寒標(biāo)本》卷下《保命集》卷中:川芎湯處方

    川芎、白術(shù)、羌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

    四時(shí)傷寒外感,惡風(fēng)寒,無汗者。犯房室感寒。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脈浮緊。

    用法用量

    每服5-7錢至10余錢,或半兩-1兩。水煎,稍熱服。

    惡寒甚,脈大浮者,加麻黃。

    摘錄《保命集》卷中《此事難知》:川芎湯處方

    川芎、羌活(制)、蒼術(shù)各等分。

    功能主治

    傷寒無汗。

    用法用量

    水煎5-7錢飲。

    若汗少,惡寒甚者,加麻黃1-2錢匕。

    摘錄《此事難知》《普濟(jì)方》卷三五○:川芎湯別名

    川芎散

    處方

    川芎4兩,羌活4兩,羚羊角屑4兩,酸棗仁4兩,芍藥4兩,桑肉皮6分,防風(fēng)。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中風(fēng),身背拘急如束,并渴。

    用法用量

    川芎散(《準(zhǔn)繩·女科》卷五)。方中防風(fēng)用量原缺。

    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五○《傷寒大白》卷一:川芎湯處方

    川芎、蒼術(shù)、羌活、防風(fēng)、荊芥、甘草。

    功能主治

    太陽經(jīng)風(fēng)濕頭痛。

    用法用量

    兼寒者,加細(xì)辛;陽明見證,加白芷;少陽見證,加柴胡;有火者,加黃芩,即合選奇湯。

    摘錄《傷寒大白》卷一《宋氏女科》:川芎湯處方

    川芎5錢,當(dāng)歸5錢,荊芥穗5錢(炒黑)。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去血過多,血暈不省。

    用法用量

    作1服,水煎,入酒、童便服之。

    摘錄《宋氏女科》
更多中藥材
  • 處方五味子15粒,茯苓1錢,陳皮1錢,知母1錢,川芎1錢,桑白皮1錢2分,麥冬(去心)1錢2分,馬兜鈴1錢半,粉草5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咳嗽有血。用法用量加烏梅1個(gè)(去核),水煎,食遠(yuǎn)服。摘錄《濟(jì)陽綱目》卷六十一......
  • 處方天冬(去心)8兩,杏仁(去皮)4兩,貝母(去心)4兩,百部4兩,百合4兩,款冬花5兩,紫菀3兩,雪白術(shù)8兩。制法上為粗末,長(zhǎng)流水煎3次,取汁3次,去滓,入飴糖8兩、蜜16兩,再熬;又入阿膠4兩、白茯苓4兩(為末,水飛過,曬干),二味入前......
  • 處方梔仁、川連(炒)、蒼術(shù)、陳皮、法半夏、香附、甘草。功能主治痰因火動(dòng),嘈雜不寧。用法用量水煎服。若久不愈,加當(dāng)歸、山藥。摘錄《醫(yī)鈔類編》卷十......
  • 處方白術(shù)1兩,茯苓5錢,車前子3錢,薏仁5錢,赤小豆1錢,通草1錢,柴胡5分,石斛3錢。功能主治太陰痙癥。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辨證錄》卷七......
  • 處方白芍1兩,白術(shù)1兩,柴胡1錢,茯苓3錢,甘草1錢,蒼術(shù)2錢,神曲2錢,炮姜1錢。功能主治肝氣旺盛,肝木g脾土,土氣不能伸,而腸中自鳴,終日不已,噯氣吞酸,無有休歇。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論述此方脾肝同治之法。肝平而脾氣得養(yǎng)矣,脾安而腸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