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作者: 吳謙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注】

    寸口通指三部也。脈動而弱,主驚悸病也。動即為驚,以驚為外觸而動也;弱即為悸,以悸為內生而怯也。

    【集注】

    徐彬曰:驚為外邪襲心,故其寸口脈動,動者脈來亂動也。悸乃神不自主,故其寸口脈弱,弱者脈沉無力也。邪之所襲,因心之虛,故驚悸并見。

    李□曰:此寸口脈兼三部而言。蓋驚自外至者也,驚則氣亂,故脈動而不寧;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故脈弱而無力。

    師曰:夫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注】

    浮脈主陽主表,若目睛清潔,主陽表病也;目睛暈黃,主血脈病也。蓋以諸脈絡于目,而血熱則赤,血瘀則黃。今目睛黃暈,知其衄未止也;若黃暈去,目睛慧了,知其衄已止,故曰:衄今止也。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注】

    衄血陽絡傷也,下血陰絡傷也。太陽主外,春夏主外,故從春至夏衄血,屬太陽也。

    陽明主內,秋冬主內,故從秋至冬衄血,屬陽明也。

    【集注】

    李□曰:衄血出于鼻,手太陽經(jīng)上□抵鼻,目下為□;足太陽經(jīng),從巔入絡腦,鼻與腦通;手陽明經(jīng)挾鼻孔;足陽明經(jīng)起鼻交額中,四經(jīng)皆循鼻分,故皆能致衄。太陽行身之表,經(jīng)云:太陽為開。是春生夏長,陽氣在外有開之義,故春夏衄者太陽。陽明行身之里,經(jīng)云:陽明為闔。是秋斂冬藏,陽氣在內,有藏之義,故秋冬衄者陽明。

    尤怡曰:少陽之脈不入鼻額,故不主衄。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注】

    衄該吐血而言也。衄血吐血之家,陰已亡矣,若發(fā)其汗,汗出液竭,諸脈失養(yǎng),則額角上陷中之脈為熱所灼,緊且急也。目直視,目瞪不轉睛也。不能眴,目睫不合也。

    亦為熱灼其脈,引縮使然也。不得眠,陽氣不能行于陰也。凡此之病,皆陽盛陰微之危證,故衄家慎不可汗也。

    【集注】

    趙良曰:足太陽經(jīng)主表,上巔入額,貫目睛,衄則在上絡脈之血已脫,若更發(fā)汗,是重竭津液,津液竭則脈枯,故額上陷中脈緊而急,牽引其目,視不能合也。無血陰虛,故不得眠。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按】

    脈沉,當是「脈浮」;脈浮,當是「脈沉」,文義始屬,必傳寫之□。

    【注】

    赤色血色也。面無血色,謂面白之人,純白而無赤;面黃之人,純黃而不紅也。人有恐怖則面色脫白,其狀驚駭;人有愧心;乍白乍紅,其狀惶怯。今無故而面無血色,則可知非驚愧致氣亂血散也;且無寒熱病,又可知非虛損不生血少血也,既非血散,又非血少,當詢之病人,必有失血之故。診之于脈,必有吐衄、下血之因。衄吐屬陽,故脈見浮弦,按之必芤,榮血空也;下血屬陰,脈見沉弱,按之欲絕,榮氣微也。

    且微色如斯,而證兼煩欬,是病在心肺,故必吐血也。

    夫吐血,欬逆,上氣,其脈數(shù),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注】

    吐血欬逆,肺大傷也;上氣,肺無降也;脈數(shù)有熱,火爍肺金也;不得臥者,陽不入陰,故曰死也。

    【集注】

    趙良曰:脈數(shù)有熱,陽獨勝也;不能臥,陰已絕也。陰既絕,陽豈獨生耶?故死。

    若得臥者,陰未絕,未可言死。

    程林曰:吐血、欬逆、上氣,則肺藏傷矣。脈數(shù)則虛熱不去,火來刑金矣。陰血消亡,故不得臥,死可必矣。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注】

    酒性大熱,潰脈傷經(jīng),極飲過度,必致欬嗽吐血也。

    【集注】

    徐彬曰:此言吐血,不必由于氣不攝血,亦不必由于陰火熾盛。其有酒客而致咳,則肺傷已極,又為欬所擊動,必致吐血,故曰:極飲過度所致。則治之者,當以清酒熱為主也。

    亡血不可發(fā)其表,汗出則寒栗而振。

    【注】

    凡失血之后,血氣未復為亡血也,皆不可發(fā)汗。失血之初,固屬陽熱,亡血之后,熱隨血去,熱雖消而氣逐血虛,陽亦微矣。若發(fā)其汗,則陽氣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憟而振振聳動也。發(fā)陰虛之汗,汗出則亡陰,即發(fā)吐衄之汗也,故見不得眴,不得眠,亡陰之病也。發(fā)陽虛之汗,汗出則亡陽,即發(fā)亡血之汗也,故見寒憟而振,亡陽之病也。

    【集注】

    李□曰:奪血者無汗,以汗與血,俱屬心液,血亡液竭,無復余液作汗也。今又發(fā)表,則陰虛且更亡陽,表間衛(wèi)氣虛極,故寒憟而振。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注】

    吐血之病,熱傷陽絡,當清其熱;勞傷陽絡,當理其損。今以柏葉湯溫散之品,而治吐血不止者,則必是熱伏陰分,用此宣發(fā),使熱行陽分,血不為熱所迫,則自止矣。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