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山礬葉

    《中藥大辭典》:山礬葉拼音注音Shān Fán Yè出處

    《綱目》

    來源

    為山礬科植物山礬

    生境分布

    生長山谷、溪邊灌叢中或山坡林下。分布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

    山礬(《綱目》),又名:鄭花(《山谷內(nèi)集》),蕓香、柘花、春桂、七里香、玚花(《綱目》),山桂花、三月桂、黑厚皮柴、黃仔葉柴、小元柴、田螺柴、十里香。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5~2.5米。樹皮灰褐色,平滑不裂;小枝無毛。單葉互生;革質(zhì);闊披針形,長4~8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成尾狀,基部闊楔形,邊緣微鋸齒,光滑無毛,表面葉脈內(nèi)凹,背面突起??偁罨ㄐ蛞干?,具毛,長3~5厘米;萼平滑無毛;花瓣白色,長3毫米。果實圓錐形,平滑無毛,萼齒宿存?;ㄆ?月。果期8月。

    本植物的根(山礬根)、花(山礬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味

    《綱目》:"酸澀微甘,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收斂。治肺結(jié)核咯血,便血,久痢,急性扁桃體炎,急性中耳炎,爛弦風(fēng)眼。

    ①《綱目》:"治久痢,止渴。"

    ②《江西草藥》:"清熱利濕。"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汁含漱、滴耳。

    復(fù)方

    ①治直腸出血與肺結(jié)核咯血:山礬葉一至二兩,加入方中煎服,有收斂止血作用。(《衡山民間草藥》)

    ②治爛弦風(fēng)眼:山礬葉三十片,老姜三片,浸水蒸熱,洗。(《綱目》)

    ③治急性中耳炎:鮮山礬葉搗爛,布包絞汁,滴耳。(《衡山民間草藥》)

    ④治急性扁桃體炎、鵝口瘡:鮮山礬葉適量,搗汁含漱。(《江西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山礬葉拼音注音Shān Fán Yè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山礬,結(jié)子大如椒,青色,熟則黃色,可食。其葉味澀,人取以漆黃及收豆腐或雜入茶中。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山礬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locos sumuntia Buch.-Ham·ex D·Don[S.Caudata Wal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溪邊灌叢中或山坡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喬木。嫩枝褐色。葉互生;葉柄長0.5-1cm;葉片薄革質(zhì),卵形、狹倒卵形、倒披針狀橢圓形,長3.5-8cm,寬1.5-3cm,先端常呈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線具淺鋸齒或波狀齒,有的近全緣;中脈在葉面凹下,側(cè)脈和網(wǎng)脈在兩面均凸起,側(cè)脈每邊4-6條??偁罨ㄐ蜷L2.5-4cm,被展開的柔毛;苞片早落,闊卵形至倒卵形,長約1mm,密被柔毛;小苞片與苞片同形;花萼長2-2.5mm,萼筒倒圓錐形,無毛,裂片三角狀卵形,與萼筒等長或稍短于萼筒,背面有微柔毛;花冠白色,5深裂幾達(dá)基部,長4-4.5mm,裂片背面有微柔毛;雄蕊25-35,花絲基部稍合生;花盤環(huán)狀,無毛;子房3室。核果卵狀壇形,黃綠色,長7-10mm,外果皮薄而脆,朱端宿萼裂片直立,有時脫落。花期2-3月,果期6-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片多皺縮破碎,棕褐色或黃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狹倒卵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長4.8-6.Ocm,寬1.8-2.1cm,先端常呈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具淺鋸齒或波狀齒,有時近全緣,中脈在上面部分凹下,側(cè)脈和網(wǎng)脈在兩面均凸起,側(cè)脈每邊4-6條;葉柄長2-7mm。

    葉薄革質(zhì)。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S.RacemosaRoxb.干皮溶于丙酮部分對麻醉狗和脊髓貓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對家兔回腸則有抑制。其樹皮可治月經(jīng)過多。

    歸經(jīng)

    肺;胃經(jīng)

    性味

    酸;澀;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主久痢;風(fēng)火赤眼,扁桃體炎;中耳炎;咳血;便血,鵝口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含漱、滴耳。

    各家論述

    1.《綱目》:治久痢,止渴。2.《江西草藥》:清熱利濕。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八角楓根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Gēn別名白龍須(《簡易草藥》),白金條(《分類草藥性》),白筋條(《四川中藥志》)。出處《簡易草藥》來源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或瓜木的根、須根或根皮。全年可采,挖取支根或須根,洗凈,......
  • 《中藥大辭典》:八角楓花拼音注音Bā Jiǎo Fēnɡ Huā別名牛尾巴花(《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或瓜木的花。植物形態(tài)詳“八角楓根“條。6月采。功能主治《四川中藥志》:“治頭風(fēng)痛及胸腹脹滿。研末......
  • 《中國藥典》:八角茴香拼音注音Bā Jiǎo Huí Xiānɡ英文名FRUCTUS ANISI STELLATI來源本品為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 f. 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冬二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摘,置沸......
  • 《全國中草藥匯編》:八角蓮拼音注音Bā Jiǎo Lián別名一把傘、六角蓮、獨葉一枝花、獨腳蓮[江西]、一碗水[陜西]、八角七、八角兵盤七、鬼臼來源為小檗科八角蓮屬植物八角蓮Dysosma pleiantha (Hance) Woods.......
  • 拼音注音Bā Jiǎo Lián Yè別名鬼臼葉英文名leaf of Common Dysosma出處出自《本草綱目》來源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八角蓮、六角蓮和川八角蓮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ysosma versipel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