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四楞筋骨草

    《中藥大辭典》:四楞筋骨草拼音注音Sì Lénɡ Jīn Gǔ Cǎo別名

    筋骨連(《草木便方》),箭羽筋骨草、箭羽草、舒筋箭羽草(《四川中藥志》),四棱草(《廣西植物名錄》)。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四楞筋骨草全草。5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陰濕地帶,間有栽培。分布四川、貴州、云南、廣西、湖南等地。產(chǎn)四川、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四楞筋骨草,又名:筋骨草。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四方形,具顯明細(xì)束的節(jié),四角有膜質(zhì)翅,分枝多,無毛。葉對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2.5厘米,寬4~30毫米,先端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下部的葉多3裂,側(cè)裂卵形,中裂稍長,卵狀披針形;上部葉漸小,側(cè)裂粗齒狀;兩面被密毛;葉柄長2~12毫米,有毛。花單生葉腋,淡紫色;花梗長約8毫米,頂端具鉆狀小苞2,有毛;花萼鐘狀,外面有毛,先端5裂,裂片披針形,長尖;花冠外面有毛,管細(xì)長,先端唇形,上唇2裂,裂片圓形,下唇3裂,中裂略呈橢圓形,側(cè)裂較小;雄蕊4,伸出花冠外,上對稍短,花絲下端有毛;子房4裂,有毛,花柱先端2裂?;ㄆ诔跸?。

    性狀

    干燥全草,長30~40厘米。根棕紅色,短小。莖四棱形,棱邊突起,節(jié)長3~4厘米,節(jié)疤明顯,表面枯綠色或綠褐色,質(zhì)柔脆,易折斷,髓心白色,松泡如燈芯草。葉多脫落。氣微。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肝、腎二經(jīng)。"

    性味

    辛苦,溫。

    ①《草木便方》:"辛,溫。"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平,微苦甘,有小毒。"

    注意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通絡(luò),散瘀止痛。治風(fēng)濕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經(jīng)閉。

    ①《草木便方》:"除損傷,消瘀血。治筋骨腰膝風(fēng)濕疼痛,胸脅脹悶。"

    ②《四川中藥志》:"能除風(fēng)濕,行血活絡(luò)。治風(fēng)濕筋骨疼痛,腰痛,跌損骨節(jié)腫痛,四肢麻木。"

    ③《廣西植物名錄》:"活血通經(jīng)。治經(jīng)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風(fēng)濕筋骨關(guān)節(jié)酸痛:四楞筋骨草二兩,泡酒服。風(fēng)濕重至倒床癱瘓,身體十分寢弱者,用一斤煎水燉雞服。(《重慶草藥》)

    ②治筋骨疼痛:筋骨草五錢,小血藤、舒筋草各四錢,土當(dāng)歸、石棗子、白龍須、牛膝各三錢,泡酒二斤。早晚各服一次,每次服一兩。(《貴州草藥》)

    ③治風(fēng)濕:筋骨草一兩,生姜五錢,搗絨,加酒炒熱包患處。(《貴州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四楞筋骨草拼音注音Sì Lénɡ Jīn Gǔ Cǎo別名

    箭羽筋骨草、箭羽草、舒艋箭羽草、筋骨草、四柑筋骨草、假馬鞭草、四棱草

    英文名Herb of Fewleaf Schnabelia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四楞筋骨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nabelia oligophylla Hand. -Mazz

    采收和儲藏:5月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約700m的山谷溪旁,石灰?guī)r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m。根莖短且膨大,逐節(jié)生根;莖方形,具明顯強(qiáng)束的節(jié),四角有膜質(zhì)翅,分枝多。葉對生;葉柄長3-9mm,被糙伏毛;葉片紙質(zh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1-2.5cm,寬4-30mm,上部葉漸小,兩面被疏糙伏毛?;▎紊~腑,淡紫色或紫紅色;花萼鐘形,外面有毛,先端5裂;花冠外面有毛,管細(xì)長,先端唇形,上唇2裂,裂片圓形,下唇3裂;雄蕊4,伸出花冠外,前對稍長;子房4裂,花柱先端2裂。小堅(jiān)果倒卵珠形,被短柔毛,橄欖色,長約5mm,背面具不甚明顯的網(wǎng)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陰濕環(huán)境,以肥沃、排水良好的富含腐殘質(zhì)的砂質(zhì)壤上為好。

    栽培技術(shù) 扦插繁殖。四川地區(qū)在4-5月間,選擇健壯的老枝,剪成12cm長的短插條,每插條一般有節(jié)2-3個,剪去頂端嫩梢。在常綠而陰濕的林下,砍去灌木雜草,翻土深16-20cm,耙細(xì)整平,開1m寬的高廂,按穴行距各20-25cm,開穴、深6-10cm扦插,插入后蓋土1.5-2cm厚,澆水。成活后追施淡豬糞水2-3次,秋季移栽。

    田間管理 在第2年3-4月,用豬糞水追肥1次,以后注意除草,在冬季撒蓋腐殖質(zhì)土或細(xì)碎的枯枝落葉1次,第3次春再施豬糞水1次。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30-40cm。根短小,桂冠紅色。莖具四棱,多分枝,棱邊具膜質(zhì)翅,節(jié)處較細(xì),呈段裂狀,表面枯綠色或綠褐色;質(zhì)柔脆,易折斷,髓心白色,松泡如燈芯草。葉多脫落;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2cm,寬0.5-1c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圓形,下部葉多3裂;兩面均被毛。氣微,味淡。

    性味

    味辛;苦;性平

    注意

    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主風(fēng)濕痹痛;四肢麻木;腰膝酸痛;跌打損傷;婦女經(jīng)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除損傷,消瘀血。治筋骨腰膝風(fēng)濕疼痛,胸脅脹悶。

    2.《四川中藥志》:能除風(fēng)濕,行血活絡(luò)。治風(fēng)濕筋骨疼痛,腰痛,跌損骨節(jié)腫痛,四肢麻木。

    3.《廣西植物名錄》:活血通經(jīng)。治經(jīng)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叢毛榕根拼音注音Cónɡ Máo Rónɡ Gēn別名鐵牛入石、竹葉牛奶仔、小葉鉆石風(fēng)、奶汁草(《福建中草藥》)。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桑科植物叢毛榕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林陰處。分布貴州、廣西、福建、浙江等地。原形態(tài)......
  • 拼音注音Chuàn Zhū ěr Yè Tái別名列胞耳葉苔、地蓬草、樹青苔來源藥材基源:為耳葉苔科植物串珠耳葉苔的植物體。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rullania tamarisci(L.)Dum.subsp.moniliata(Reinw......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別名萬年、小羊芋。來源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塊節(jié)風(fēng)仙花莖基部膨大的節(jié)。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mpatiens pinfanens Hook.f.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取下基部莖節(jié)的膨大部分,洗凈,鮮用或曬干。生......
  • 拼音注音Chuàn Línɡ Cǎo別名毛尖茶、野洋芋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串鈴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lomis mongolica Turcz.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切段曬干。秋后花萎謝后挖根,洗凈,切片......
  • 《中藥大辭典》:側(cè)子拼音注音Cè Zǐ別名即子(《本經(jīng)》),荝子(《說文》),荝(《太平御覽》)。出處《雷公炮炙論》來源為毛莨科植物烏頭子根之小者。性味辛,熱,有毒。①《吳普本草》:“神農(nóng)、岐伯:有大毒?!阿凇秳e錄》:“味辛,大熱,有大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