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雄黃熏方

    作者: 吳謙

    雄黃

    右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脈經(jīng)』云: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dāng)歸散主之。

    【注】

    病者脈數(shù),謂病狐惑之人脈數(shù)也。數(shù)主瘡主熱,今外無身熱,而內(nèi)有瘡熱,瘡之熱在于陰,故默默但欲臥也。熱在于陽,故微煩汗出也。然其病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者,是熱蘊于血,故眥絡(luò)赤也。七、八日四眥皆黑者,是熱瘀血腐,故眥絡(luò)黑也。若不能食,其毒尚伏諸里;若已能食,其毒已化成膿也。故以赤小豆排癰腫,當(dāng)歸調(diào)瘡血,米漿和胃氣也。

    【集注】

    李□曰:經(jīng)云:脈數(shù)不止,而熱不解,則生惡瘡,今膿成何處?大率在喉與陰肛,蓋積熱生蟲,亦積熱成膿,是亦惡瘡之類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