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赤小豆當歸散方

    作者: 吳謙

    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三升當歸

    右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甲湯主之。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注】

    陰陽平,正氣也;陰陽偏,邪氣也;陰陽變,異氣也。正氣者,即四時令平之氣也,中人為病,徐而淺;邪氣者,即四時不和之氣也,中人為病,速而危;異氣者,非常災癘之氣也,中人為病,暴而死。所以過五日不治,以五藏相傳俱受邪也。此氣適中人之陽,則為陽毒;適中人之陰,則為陰毒,非后人所論陰寒極、陽熱極之陰毒、陽毒也。觀其所主之方,要不過升麻、甘草、當歸、□甲、蜀椒、雄黃,而并不用大寒大熱之藥,則可知仲景所論陰毒陽毒,非陰寒極、陽熱極之謂也。此二證即今世俗所稱痧證是也。陽毒終屬陽邪,故見面赤斑斑如錦文,唾膿血之熱證。陰毒終屬陰邪,故見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之寒證。二證俱咽喉痛者,以此證乃邪從口鼻下入咽喉,故痛也。

    【按】

    由此推之,凡邪所過之處無不痛也。故中此氣之人,不止咽喉痛,身痛,甚至有心腹絞痛,大滿大脹,通身絡脈青紫暴出,手足指甲色如靛葉,口噤牙緊,心中忙亂,死在旦夕者。若謂必從皮毛而入,未有為病如是之速者也,是必從口鼻,而下入咽喉無疑。況陰毒反去雄黃、蜀椒,必傳寫之□。故治是證者,不必問其陰陽,但刺其尺澤、委中、手中十指脈絡暴出之處出血,輕則用刮痧法,隨即服紫金錠,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者不少。若吐瀉不止,厥逆冷汗,脈微欲絕,用炮附子、炮川烏、吳茱萸、丁香、生干姜、甘草,虛者加人參救之,亦多得生。

    【集注】

    王履曰:仲景雖有陰毒之名,其敘證不過面目青,身痛咽痛而已,并不言陰寒極盛之說。其升麻□甲湯,并不用大熱藥,是知仲景所論陰毒者,非陰寒之病,乃感天地惡毒異氣入于陰經,故曰陰毒耳!后人謂陰寒極盛之證,稱為陰毒,引仲景所敘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數語,卻用附子散、正陽散等藥。竊謂陰寒極盛之證,固可名為陰毒,然終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后人所敘陰毒,與仲景所敘陰毒,自是兩般,豈可混論。蓋后人所敘陰毒,只是內傷冷物,或暴寒所中,或過服寒涼藥,或內外俱傷于寒而成耳!非天地惡毒異氣所中者也。

    李□曰:趙獻可云:此陰陽二毒,是感天地疫癘非常之氣,沿家傳染,所謂時疫證也。觀方內「老小再服」可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