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蛇螺
藥材基源:為蛇螺科動物覆瓦小蛇螺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rpulorbis imbricata(Dnuder)
采收和儲藏:退潮后于巖石上剝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中低潮帶的巖石上。死體猶如化石。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東海、南海,為浙江山以南沿海的習見種類。
覆瓦小蛇螺,貝殼呈管狀,殼口圓形或卵圓形,徑約10mm。幼蟲于發(fā)生期,具螺旋形貝殼,自殼頂部通常以水平方位逐步向外盤卷,狀如蛇臥,全殼大部分固著在巖石上或其他物體上,僅殼口部稍游離。殼面粗糙,具數條較粗的螺肋;粗肋間密布3-5條細肋,這些肋上都有不明顯的覆瓦狀鱗片。生長紋粗糙。殼表面灰黃色或褐色。殼內面褐色,有珍珠樣光澤。卵產出后附于管壁上。
味咸;性平
解毒。主癰腫
外用:適量,醋磨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蛇螺
來源藥材基源:為蛇螺科動物覆瓦小蛇螺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rpulorbis imbricata(Dnuder)
采收和儲藏:退潮后于巖石上剝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中低潮帶的巖石上。死體猶如化石。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東海、南海,為浙江山以南沿海的習見種類。
原形態(tài)覆瓦小蛇螺,貝殼呈管狀,殼口圓形或卵圓形,徑約10mm。幼蟲于發(fā)生期,具螺旋形貝殼,自殼頂部通常以水平方位逐步向外盤卷,狀如蛇臥,全殼大部分固著在巖石上或其他物體上,僅殼口部稍游離。殼面粗糙,具數條較粗的螺肋;粗肋間密布3-5條細肋,這些肋上都有不明顯的覆瓦狀鱗片。生長紋粗糙。殼表面灰黃色或褐色。殼內面褐色,有珍珠樣光澤。卵產出后附于管壁上。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主癰腫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醋磨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