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石蠶

    《全國中草藥匯編》:石蠶別名

    石上藕

    來源

    蘭科斑葉蘭屬植物偏花斑葉蘭Goodyera secundiflora Lindl.,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甘、淡、微澀,涼。

    功能主治

    潤肺止咳,清熱涼血。用于肺結(jié)核,咳嗽,咯血,百日咳,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

    3~5錢。水煎服。

    備注

    (1)本品還可治神經(jīng)衰弱、食欲不振、筋骨疼痛等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石蠶拼音注音Shí Cán別名

    沙虱(《本經(jīng)》),石蠹蟲(《別錄》),石下新婦(《本草拾遺》)。

    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石蠶科昆蟲石蛾或其近緣昆蟲的幼蟲。

    原形態(tài)

    體形如蛾,黃褐色,長約2厘米,展翅闊6匣米。頭部略星卵形,黃色,頭頂密被黃色及白色剛毛。復(fù)眼1對,單眼3個??谄魍嘶☆€與下唇形成短吻管,適于啜吸。觸角1對,基節(jié)及末端均黃色,其中央則呈黑褐色。前胸短小,前胸背密生黃色及白色剛毛。中胸背大,兩側(cè)各有1黑褐紋。翅2對,密生短毛,不透明,后翅大于前翅;前翅的前緣黃褐色,散布有小形的褐紋,中央有1黑色大縱條,內(nèi)緣及后緣皆灰褐色,有褐色棱紋,后翅深黃色,外緣暗黑色。足3對,黃色,腿節(jié)及跗節(jié)的大部為黑褐色。尾端有突出的長刺2條。幼蟲略似蠶,有胸足3對,腹部有原足1對,并有腮。

    成蟲多出現(xiàn)于水邊的草木上。卵產(chǎn)于水邊的石上或草根上,幼蟲孵化后入水中,用絲腺的分泌物綴合葉片、木片、砂石等造成各種管狀的棲管而藏身其中,露出頭,胸及足匍行于水底,食水草或小蟲,漸次化蛹而為成蟲。

    性味

    咸,寒。

    ①《本經(jīng)》:"味咸,寒。"

    ②《吳普本草》:"雷公:咸,無毒。"

    ③李當(dāng)之《藥錄》:"味咸微辛。"

    ④《別錄》:"有毒。"

    功能主治

    ①《本經(jīng)》:"主五癃,破石淋,墮胎。內(nèi)解結(jié)氣,利水道,除熱。"

    ②《別錄》:"主石癃,小便不利。"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報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別名橡只瑪爾布(藏名)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條紋報春的花朵。6~8月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水溝旁及潮濕處。分布西南及西藏、內(nèi)蒙古、新疆。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 《全國中草藥匯編》:抱樹蓮拼音注音Bào Shù Lián別名抱石蓮、瓜子菜、飛蓮草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抱樹蓮屬植物抱樹蓮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L.) Presl,以全草入藥。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甘......
  • 《全國中草藥匯編》:拔毒散拼音注音Bá Dú Sàn別名小黃藥、小迷馬樁、迷馬樁棵、小克麻、巴掌葉、肯麻尖來源錦葵科黃花稔屬植物四川黃花稔Sida szechuenensis Matsuda,以全株入藥。秋末采收,洗凈切碎,曬干備用。性味苦......
  • 拼音注音Bá Dú Cǎo別名筋骨草、散血草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大籽筋骨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juga macrosperma Wall. Ex Benth.采收和儲藏:2-3月花開時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拼音注音Bān Dǎo Zènɡ別名七星箭[四川]來源藍(lán)雪科角柱花屬植物紫金蓮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和藍(lán)雪花C. plumbaginoides Bunge,以根入藥。夏秋采集,曬干。性味甘、辛,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