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方

    作者: 吳謙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術四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肉,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chǎn)婦,宜減服之。

    風濕相摶,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注】

    風濕相摶,骨節(jié)疼煩,重著不能轉側,濕勝風也。掣痛不可屈伸,風勝濕也。今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皆風邪壅盛,傷肌表也。小便不利,濕內蓄也。身微腫者,濕外薄也。以甘草附子湯微汗之,祛風為主,除濕次之也。以上二條,皆詳風濕之義,以明風濕之治也。

    【集注】

    方有執(zhí)曰:摶,掜聚也。言風與濕掜合摶聚,共為一家之病也。煩,風也。痛、濕也。風淫則掣,濕淫則痛,風濕之邪注經(jīng)絡,流關節(jié),滲骨髓,身體所以煩痛、掣痛而不利也。近之則痛劇者,外邪客于內,迕之則逆也。短氣者,汗多亡陽而氣傷也。惡風不欲去衣者,以重傷,故惡甚也,甘草益氣和中,附子溫經(jīng)散濕,術能勝濕燥脾,桂枝祛風固衛(wèi),此四物者,所以為風濕相摶之的藥也。

    吳人駒曰:必脈之沉而細者,若浮大而盛,則風多而濕少,附子須在審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