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顙魚涎

    《中藥大辭典》:黃顙魚涎拼音注音Huánɡ Sǎnɡ Yú Xián出處

    《綱目》

    來源

    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皮膚中分泌的粘液。

    功能主治

    《日用本草》:"治消渴。"

    復(fù)方

    治消渴飲水無度:黃顙魚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湯下三十丸。(《綱目》生津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顙魚涎拼音注音Huánɡ Sǎnɡ Yú Xián英文名Yellow catfish saliva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黃顙魚涎,翅下取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鮠科動物黃顙魚皮膚分泌的粘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刮取其皮膚分泌的粘液,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見的1種底層魚類。喜棲于有腐敗物質(zhì)的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食性廣,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

    原形態(tài)

    黃顙魚,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后半部側(cè)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腭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cè)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cè)線完全。背鰭1,6-7;不分枝鰭條成為硬棘,棘后緣有鋸齒。胸鰭I,7,硬棘前后緣均有鋸齒,前緣為36-47個,后緣為11-16個。臀鰭21-25。脂鰭末端游離,較臀鰭短。體呈黃色,背部黑褐色,腹部為淡黃色,尾鰭分叉,上、下葉各有黑色的縱紋。

    歸經(jīng)

    肺;腎經(jīng)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生津消渴。主消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劑,適量。

    復(fù)方

    治消渴飲水無度: 黃顙魚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湯下三十丸。 (《綱目》生津丸)

    各家論述

    《日用本草》:治消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蓖麻根拼音注音Bì Má Gēn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根?;瘜W(xué)成分根含反癸烯-2-三炔-4,6,8-酸甲酯、十三烯-1-五炔-3,5,7,9,11,β-谷甾醇。性味《福建中草藥》:“淡,微溫?!肮δ苤?.....
  • 《中國藥典》:蓖麻油拼音注音Bì Má Yóu英文名OLEUM RICINI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的成熟種子經(jīng)榨取并精制得到的脂肪油。性狀本品為幾乎無色或微帶黃色的澄清黏稠液體;氣微;味淡而后微辛。本......
  • 拼音注音Bì Má Cán別名木薯蠶來源藥材基源:為天蠶蛾科動物蓖麻蠶的幼蟲或繭。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Donovan)采收和儲藏:將幼蟲置沸水中略燙,取出拌以草木灰,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全國中草藥匯編》:薄葉卷柏別名地柏、巖卷柏、地柏椏來源蕨類卷柏科薄葉卷柏Selaginella delicatula (Desv.) Alston,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各省。功能主治活血調(diào)血,清熱解毒。主治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
  • 拼音注音Báo Yè Jí Dòu來源豆科薄葉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 (Pall.)DC.,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吉林、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禿瘡,瘰疬。用法用量搗爛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