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澤瀉葉

    《中藥大辭典》:澤瀉葉拼音注音Zé Xiè Yè出處

    《別錄》

    來源

    為澤瀉科植物澤瀉葉片。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澤瀉"條。

    化學(xué)成分

    含少量維生素C(<10毫克)。

    性味

    ①《別錄》:"味咸,無毒。"

    ②《綱目》:"咸,平,無毒。"

    功能主治

    治慢性氣管炎,乳汁不通。

    ①《別錄》:"主大風(fēng),乳汁不出,產(chǎn)難,強(qiáng)陰氣。"

    ②《日華子本草》:"壯水臟,下乳,通血脈。"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

    復(fù)方

    治虛勞:生澤瀉花葉(切)五兩。以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下羊肚、蔥,豉等于汁中,煮羹香熱,任意食之。(《圣濟(jì)總錄》澤瀉羹)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澤瀉全草干品1兩,每日3次煎服,10天一療程。據(jù)384例觀察,總有效率為89%,顯效率占30%。止咳、平喘、化痰作用均較明顯,但療效出現(xiàn)多在第4~5天。對單純型、喘息型及并發(fā)肺氣腫的病例,療效無顯著差異。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澤瀉葉拼音注音Zé Xiè Yè英文名Leaf of Oriental Waterplantain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澤瀉科植物澤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isma orientale (Sam.) Juz.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沼澤邊緣或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南及河北、新疆、河南等地。生于沼澤邊緣或栽培。

    原形態(tài)

    澤瀉,多年生沼澤植物,高50-100cm。地下有塊莖,球形,直徑可達(dá)4.5cm,外皮褐色,密生多數(shù)須根。葉根生;葉柄長達(dá)50cm,基部擴(kuò)延成葉鞘狀,寬5-20mm;葉片寬橢圓形至卵形,長5-8cm,寬2-10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廣楔形、圓形或稍心形,全緣,兩面光滑;葉脈5-7條?;ㄇo由葉叢中抽出,長10-100cm,花序通常有3-5輪分枝,分枝下有披針形或線形苞片,輪生的分枝常再分枝,組成圓錐狀復(fù)傘形花序,小花梗長短不等;小苞片披針形至線形,尖銳;萼片3,廣卵形,綠色或稍帶紫色,長2-3mm,宿存;花瓣倒卵形,膜質(zhì),較萼片小,白色,脫落;雄蕊6;雌蕊多數(shù),離生;子房倒卵形,側(cè)扁,花柱側(cè)生。瘦果多數(shù),扁平,倒卵形,長1.5-2mm,寬約1mm,背部有兩淺溝,褐色,花柱宿存?;ㄆ?-8月,果期7-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皺縮卷曲,展平后完整者呈橢圓形、長橢圓形或?qū)捖研?,長6-12cm,寬4-8cm。兩面均為綠色或黃綠色,先端銳尖或鈍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全緣;葉柄長20-30cm。呈細(xì)長圓柱狀,基部稍膨大成鞘狀。質(zhì)脆,易破碎。氣微,味微酸、澀。

    化學(xué)成分

    葉含維生素(vitamin)C及礦物元素錳、鈣。

    性味

    味微咸;性平

    功能主治

    益腎;止咳;通脈;下乳。主主治虛歲勞;咳喘;乳汁不下;瘡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別錄》:主大風(fēng),乳汁不出,產(chǎn)難,強(qiáng)陰氣。

    2.《日華子本草》:壯水臟,下乳,通血脈。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八楞木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ù別名八棱麻(《藥材學(xué)》),青竹標(biāo)(《貴州植藥調(diào)查》),八面風(fēng)、三棱草(《貴州草藥》)。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菊科植物風(fēng)毛菊的全草。七月左右割取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長于山坡草地。分布華東及中......
  • 拼音注音Bā Lénɡ Má別名牛鼻子樹、老母豬、五爪根、大糯葉、雙合合、牙呼光[傣]來源蕁麻科野苧麻Boehmeria siamensis Craib,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主治腸癰,經(jīng)閉腹痛,......
  • 拼音注音Bā Zhǎo Jīn Lónɡ別名百兩金、八爪龍、八爪根、鐵雨傘、高八爪、開喉箭[四川]來源為紫金??谱辖鹋僦参锇賰山餉rdisia crispa(Thunb.)DC.[A.hortorum Maxim;A. henryi He......
  • 拼音注音Bá Mù Mán別名七鰓鰻(薛德熵《系統(tǒng)動物學(xué)》),七星子魚(《吉林中草藥》)。出處《吉林中草藥》來源為七鰓鰻科動物七鰓鰻的全體。生境分布部分時期棲息于海中,成長后游至淡水河流中產(chǎn)卵,為洄游性魚類。常以吸盤吸附子其他魚體上,吸食其......
  • 拼音注音Bā Gǔ Shénɡ來源藥材基源:為石杉科植物有柄馬尾衫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legmariurus hamiltonii(Spreng.)Love et Love var.petiolatus(Clarke)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