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作者: 吳謙

    麻黃(去節(jié))二兩赤小豆一升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二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生梓白皮(切)一升連軺二兩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則盡。

    【方解】

    濕熱發(fā)黃無表里證,熱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實(shí)者下之,表實(shí)者汗之,皆無非為病求去路也。用麻黃湯以開其表,使黃從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熱也;佐姜、棗者,和其榮衛(wèi)也;加連軺、梓皮以瀉其熱,赤小豆以利其濕,共成治表實(shí)發(fā)黃之效也。連軺,即連翹根。無梓皮以茵陳代之。

    【集解】

    周揚(yáng)俊曰:此亦兩解表里法也,故用外汗之藥,必兼滲濕之味。傷寒發(fā)黃者,必其人太陰素有濕熱,更兼寒邪未散,兩邪相合,因而蒸郁為黃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注】

    身黃,濕熱之為病也。濕盛于熱,則黃色晦,熱盛于濕,則黃色明,如橘子色者,謂黃色明也。傷寒七、八日,身黃色明,小便不利,其腹微滿,此里熱深也。故以茵陳蒿治疸病者為君,佐以大黃,使以梔子,令濕熱從大、小二便瀉出,則身黃腹?jié)M自可除矣。

    【集注】

    唐不巖曰:熏黃,陰黃也,橘子黃,陽黃也。

    程知曰:此驅(qū)濕除熱法也。傷寒七、八日,可下之時(shí);小便不利,腹微滿,可下之證。兼以黃色鮮明,則為三陽入里之邪無疑,故以茵陳除濕,梔子清熱,用大黃以助其驅(qū)除,此證之可下者,猶必以除濕為主,而不專取乎攻下有如此者。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