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痘渴瀉

    作者: 樓英

    〔丹〕陳牙兒十九歲,出痘有紅 ,吐瀉而渴。

    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三錢) 黃 (一錢半) 陳皮(二錢) 茯苓 甘草(炙) 縮砂 當(dāng)歸(各一錢半)

    姜三片,同煎服。

    從子六七歲時(shí)患瘡痘,發(fā)熱微渴,自利。一小方脈視之,用木香散,每帖又增丁香十粒,予竊疑焉。觀其出遲,因問,自利而氣弱,察其所下皆臭滯陳積,因腸胃熱蒸而下也,恐非有寒而虛,遂急止之,已投一帖矣。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白術(shù)與十帖,以解丁香之熱,利止瘡亦出,其后肌常有微熱,而手足生癰癤,與涼劑調(diào)補(bǔ),逾月而安。

    一男子十余歲出痘,熱時(shí)出,根腳密,嘔吐不食,腰背骨節(jié)痛,大渴喉痛,腹亦痛,全不食者半月余,脈浮弦洪而數(shù)。與參、 、歸、術(shù)、炙甘草、陳皮、半、茯、生姜煎服之。至五日色淡,又加桂些少,歸、 再用酒制。至七日癢甚,加丁香三粒,附子些少,癢止。至八日九日渴大作而腹泄瀉,癢甚,至十日寒戰(zhàn),遂用白術(shù)為君, 、陳、苓、炙甘、芩、歸為臣。至十一日不靨,或癢或譫語,但守前藥。半月后,自吐出痰多而安。

    〔陳〕十一味木香散治疹痘腹脹渴,其效如神。(必須密察的是寒癥,六脈虛細(xì),身不甚熱,或發(fā)寒,或嘔吐,肚腹痛,或身體四肢俱冷者,可用此方。出《集驗(yàn)》。)

    木香 大腹皮 人參 官桂 赤茯苓 青皮(去白) 前胡 訶子皮 半夏 丁香 甘草(炙。各三兩)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空心溫服。

    異功散《集驗(yàn)方》,瘡痘頭溫足冷,腹脹瀉渴。(方見痘出不快。)

    張巽之云∶吐瀉渴少食為里虛,異功散減官桂主之。此癥瀉渴,不可吃蜜水。痘出之間不光澤,不起發(fā),根窠不紅,或?yàn)a渴,或腹脹,或氣促,是為表里俱虛,與異功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治之。(異功散方見痘出不快。)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