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綱目》 暑病續(xù)法

    作者: 樓英

    〔《活》〕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都滓医?jīng)》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又有濕溫與中暑同,但身涼不渴為異耳。

    〔丹〕暑熱病,用黃連香薷飲。挾痰者,加半夏;挾虛者,加參、 。或用清暑益氣湯。

    〔《活》〕夏月發(fā)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jié)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冬傷于寒,因暑氣而發(fā)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如煩躁者,宜大青龍湯。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大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須用加減。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夏至后,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蓋桂枝、麻黃湯性熱,及暖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fā)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前湯不瘥,脈勢仍數(shù),邪氣猶在經(jīng)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證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證用也。若三月至夏,為晚發(fā)傷寒,梔子升麻湯亦可選用之。

    桂枝石膏湯治法見前論。有汗脈緩為桂枝證,無汗脈緊為麻黃、青龍證。

    桂枝(半兩,去皮) 石膏(一兩,碎) 黃芩(半兩) 甘草(炙,一兩) 梔子(三錢) 白芍藥 升麻 干葛 生姜(以上各三分)

    上 咀,每服五錢半,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渣,食頃再服。若得汗,即停后服。

    梔子升麻湯治晚發(fā)傷寒,三月至夏為晚發(fā)。

    生地(半斤,切碎) 梔子(十個) 升麻(一兩半) 柴胡 石膏(各二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頓服。病不解,更作。

    〔垣〕靜而得之為中暑,中暑者陰證,當發(fā)散也?;虮苁顭?,納涼于深堂大廈,得之者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俱急,肢節(jié)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順散主之是也。(海藏云∶靜而傷暑,惡寒脈沉細,靜而濕勝傷形者,白虎加蒼術湯主之。大順散,見《局方》,甘草一錢半,干姜、杏仁、肉桂各一錢是也。)

    動而得之為中熱,中熱者陽證,為熱傷原氣,非形體受病也。若行人或農(nóng)夫,于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疼,發(fā)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術白虎湯主之。(海藏云∶動而傷暑,身熱、脈洪大,動而火勝傷氣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活》〕中暑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倦怠,四肢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方見發(fā)熱。)

    〔《本》〕有人頭痛身熱,心煩燥渴,診其脈大而虛。予授以白虎湯,數(shù)服愈。仲景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云∶其脈弦細芤遲,何也?!端貑枴吩弧煤畟危瑹醾麣?。蓋傷氣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弱,所謂弦細芤遲者,皆虛脈也。仲景以弦為陰,朱、龐亦云中暑脈微弱,則虛可知。

    〔?!趁}虛身熱,自汗惡寒者,中暑也,白虎加桂湯主之。(方見瘧。)

    〔《活》〕酒蒸黃連丸治暑毒深伏,累取不瘥,無藥可治,伏暑發(fā)渴者。

    黃連(四兩,以無灰酒浸蒸,干)

    上為末,糊丸,熟水下三十丸。胸膈涼、不渴為驗。

    橘皮湯治中暑痰逆惡寒。

    橘皮(二兩,去白) 生姜(一兩) 棗子(五枚,去核) 甘草(炙,半兩) 人參(一錢)竹茹(半升)

    上分五服,每服水一盞二分,煮取八分,去渣熱服。

    竹葉石膏湯 治中暑不惡寒。(方見勞復。)

    五苓散 治中暑,頭痛,惡心,煩躁,心下不快。(方見渴。)

    〔海〕若先飲冷,后傷暑者,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 ,生姜湯調(diào)服佳?;蛩木訙{(diào)中,亦可。中和后,或小便不利,或莖中痛,宜服下方。

    蒲黃(三錢) 滑石(五錢) 生甘草(一錢)

    中 ,脈弦細芤遲,黃 湯主之。

    人參 黃 白術 甘草 茯苓 芍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丹〕徐三官,六月間發(fā)熱,大汗惡寒,戰(zhàn)栗不自禁持,且煩渴。予曰∶此暑病。脈之皆虛微細弱而數(shù)。其人好賭,致勞而虛。遂以人參、竹葉作湯,調(diào)辰砂四苓散,八帖而安。

    〔云〕口開前板齒干燥者,牙乃骨之精,今燥者骨熱也,針藥不能治,當灸大椎穴。

    〔《活》〕濕溫者,兩脛逆冷,胸腹?jié)M,多汗,頭痛妄言。其人常傷于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fā)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陽,不可發(fā)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白虎加蒼術湯主之。

    〔《本》癸丑年,故人王彥龍作毗陵倉官。季夏時病胸項多汗,兩足逆冷,譫語。醫(yī)者不曉,雜進藥已經(jīng)旬日。予診之,其脈關前濡,關后數(shù)。予曰∶當作濕溫治之。蓋先受暑,后受濕,暑濕相搏,是名濕溫。先以白虎加人參湯,次白虎加蒼術湯,頭痛漸退,足漸溫,汗?jié)u止,三日愈。此名賊邪,誤用藥,有死之理。

    有人難曰∶何名賊邪?予曰∶《難經(jīng)》云五邪,有實邪、虛邪、正邪、微邪、賊邪。從后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又曰∶假令心病,中暑為正邪,中濕得之為賊邪。今心先受暑,而濕邪勝之,水克火,從所不勝,斯謂之賊邪,五邪之中最逆也?!峨y經(jīng)》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濡弱見于陽部,濕氣搏暑也;小急見于陰部,暑氣蒸濕也。故經(jīng)曰暑濕相搏,名曰濕溫,是謂賊邪也。不特此也,予素有停飲之疾,每至暑月兩足汗 未嘗干,每服此藥二三盞即愈。

    〔海〕濕溫汗少者,白虎加蒼術;汗多者,白虎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方見瘧。)

    〔孫〕保慶門外有酒家姓姜者,善歌唱,孫愛之。忽數(shù)日不見,使人問之,則曰病久,將命絕。孫診之,遍身皆潤,兩足冷至膝下,腹?jié)M,不省人事,六脈皆小弱而急。問其所服藥,取而視之,皆陰病藥也。孫曰∶此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湯十余帖,病少蘇,再服全愈。姜氏既安,詣孫謝,因請問曰∶某得病劇,蒙尚藥一治而蘇,愿聞治法。孫曰∶汝病傷暑也,始則陽微,厥而脈小無力。眾醫(yī)謂陰病,遂用陰藥,其病愈厥。予用五苓散,大利小便,則腹減;白虎解利邪熱,則病愈。凡陰病脛冷,則臂亦冷,汝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陽微厥也。

    〔《?!贰沉⑾闹螅亮⑶?、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蒼術石膏湯主之。(即白虎加蒼術湯是也。)

    蒼術(半兩) 石膏(三錢) 知母(二錢半) 甘草(一錢)

    上 咀,水一盞,煎至一半,溫服。謂內(nèi)有濕也,多不欲飲水。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熱在上焦,積于胸中,宜桔梗散。(此非濕溫證,乃熱病也。)

    桔梗散

    薄荷 黃芩 甘草 梔子(各一錢) 桔梗(三錢) 連翹(二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煮加竹葉。如大便澀,加大黃半兩。

    〔?!?strong>消暑丹

    半夏(一斤) 茯苓(半斤) 生甘草(半斤)

    上以醋五升,煮半夏,盡醋熬干,姜汁作糊,無見生水為丸,每服五十丸,熟水咽下。精意修治,用之極效。中暑為患,藥下即蘇。傷暑發(fā)熱頭痛,服之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雖飲水多,亦不為害。應是暑藥,皆不及此。若痰飲停節(jié),并用生姜湯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又方,消暑丸治頭疼,惡心煩躁,消渴,霍亂。

    綠豆粉(四兩) 石膏(四兩) 白礬(枯) 硫黃(各一兩)

    水浸蒸餅為丸彈子大,辰砂為衣。用姜汁醋點,新汲水化開服之。

    〔丹〕暑風挾痰挾火實,可用吐法。

    玉龍丸治一切暑毒伏暑,腹脹疼痛,神效。

    硫黃 硝石 滑石 明礬(各一兩)

    用無根水調(diào)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作者:
  • 作者:
    孫一奎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