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綱目》 噦續(xù)法

    作者: 樓英

    〔《活》〕噦,胃寒所生,橘皮干姜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姜湯、退陰散主之。若服藥不瘥者,灸乳直下一指許三壯,若婦人則屈乳頭下盡處是穴。亦有陽癥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方見雜病噦。)

    橘皮干姜湯

    橘皮 通草 干姜 桂心 甘草(各三兩) 人參(二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日三。

    羌活附子散(方見雜病噦。)

    半夏生姜湯治噦欲死。

    半夏(一兩) 生姜(二兩,切)

    上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硞饶婷}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大抵原因失下生,咳逆喉中陰不內(nèi)。便軟惟宜用瀉心,便硬尤宜大承氣。二藥神任務(wù)者誰,東垣潔古為良劑。

    〔潔〕咳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陰不內(nèi),何其當哉?故便秘者,宜大承氣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成訇幙饶嬲?,此失下也,陰消將盡,陽逆上行,使陰不內(nèi)也。然陰既盡,陽亦將盡也。吸入腎與肝,陽逆上行,陰入不內(nèi),故為陽極。脈微將盡者,不宜下,宜服瀉心湯,養(yǎng)陰退陽而已。如不用瀉心湯,涼膈散去硝黃,清肺散亦可。若脈左浮右沉實,非表也,里極則反出于表也。何以然?咳逆舌強,右脈實者,知少陰里也。飲水過多,心下痞而渴逆者,五苓散主之,別無惡候是也。惡候生,或兼以舌攣,語言不正,而反昏冒與咽痛者,少陰也,速下之,宜大承氣湯也。何以脈浮為表?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為表也;浮之實大,沉之亦然,即非表也,邪入已深矣。內(nèi)熱當沉反浮,陽極復之表也。陰癥者,內(nèi)已伏陰,陰氣太甚,腎水擅權(quán),肝氣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以游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于胸中,亦欲盡也,故令人發(fā)熱,大渴引飲,欲去蓋覆,病患獨覺熱,他人按執(zhí)之,身體肌肉骨髓血脈俱寒,此火即無根之火也,宜用丁香、干姜之類,熱藥溫胃,其火自下。

    勻氣散

    川烏頭(大者三個,炮裂,去皮臍)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黑豆二十一粒,砂糖同泡湯調(diào),乘熱細細飲之。

    〔《本》〕治陰毒呃逆方川烏頭 干姜 附子(以上俱炮) 肉桂 芍藥 半夏 炙甘草 吳茱萸 陳皮 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三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肉豆蔻湯治傷寒汗后,呃逆噫氣。

    肉豆蔻(一個) 石蓮肉(炒) 茴香(各一兩) 人參 丁香(各半兩) 枇杷葉(五片,拭去毛炙)

    上銼細,用水四盞,生姜十片,煎二盞,去渣,空心溫服,分二服。

    良姜湯

    橘皮 良姜 桂枝 當歸(各一兩) 麻黃(半兩) 杏仁(二十個) 甘草(半兩) 檳榔(三個,另為末)

    上 咀,用水四盞,姜十片,棗三枚,同煎至二盞,去渣,下檳榔末再煎三沸,通口服一盞。未已,再服,龐老云;傷寒呃逆不止,是陰陽氣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下,故胃氣上逆,為呃逆無休止,宜服此方。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