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人之死,大約因元氣存亡而決。故患病者,元氣已傷,即變危殆。蓋元氣脫,則五臟六腑皆無氣矣。竟有元氣深固,其根不搖,而內(nèi)中有一臟一腑先絕者。如心絕,則昏昧不知世事;肝絕,則喜怒無節(jié);腎絕,則陽道痿縮;脾絕,則食入不化;肺絕,則氣促聲啞。六腑之絕,而失其所司亦然。其絕之象,亦必有顯然可見之處。大約其氣尚存,而神志精華不用事耳,必明醫(yī)乃能決之。又諸臟腑之中,惟肺絕則死期尤促。蓋肺為臟腑之華蓋,臟腑賴其氣以養(yǎng),故此臟絕,則臟腑皆無稟受矣。其余則視其絕之甚與不甚,又觀其別臟之盛衰何如,更觀其后天之飲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兇,則修短之期可決矣。然大段亦無過一年者。此皆得之目睹,非臆說也。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人之死,大約因元氣存亡而決。故患病者,元氣已傷,即變危殆。蓋元氣脫,則五臟六腑皆無氣矣。竟有元氣深固,其根不搖,而內(nèi)中有一臟一腑先絕者。如心絕,則昏昧不知世事;肝絕,則喜怒無節(jié);腎絕,則陽道痿縮;脾絕,則食入不化;肺絕,則氣促聲啞。六腑之絕,而失其所司亦然。其絕之象,亦必有顯然可見之處。大約其氣尚存,而神志精華不用事耳,必明醫(yī)乃能決之。又諸臟腑之中,惟肺絕則死期尤促。蓋肺為臟腑之華蓋,臟腑賴其氣以養(yǎng),故此臟絕,則臟腑皆無稟受矣。其余則視其絕之甚與不甚,又觀其別臟之盛衰何如,更觀其后天之飲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兇,則修短之期可決矣。然大段亦無過一年者。此皆得之目睹,非臆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