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稷粟)清肺熱除脾濕
薏苡仁(專入肺脾胃)。書載上清肺熱。下理脾濕。以其色白入肺。性寒。味甘入脾。味淡故也。然此升少降多。凡虛火上乘。而見肺痿肺癰。因熱生濕。而見水腫濕痹。香港腳疝氣。泄痢熱淋。并風熱筋急拘攣等癥。皆能利水而使筋不縱弛。(筋為厥陰所主。而亦藉于陽明胃土以為長養(yǎng)。蓋陽明胃土。內(nèi)無濕熱以淫。則肺上不熏蒸焦葉。而宗筋亦潤。宗筋潤則筋骨束而機關利。所以痿厥多因肺熱焦葉。機關不利。而治痿則獨取于陽明。故薏苡清熱除濕。實為治痿要藥。震亨曰。寒則筋急。熱則筋縮。急因于堅強。縮因于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則引長。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于濕。然外濕非內(nèi)濕啟之不能成病。故濕之為病。因酒而魚肉繼之。甘滑陳久燒炙并辛香。皆致濕之因也。筋急寒熱皆有。因熱筋急。當用薏苡清熱除濕。因寒筋急。法當除濕。似不宜用薏苡之劑。汪昂不然衍義之說。亦非確論。)非若白術氣味苦溫。寒性不見。號為補脾要藥矣。此止清熱利水之味。用于湯劑。性力和緩。須倍他藥。若津枯便秘。陰寒轉(zhuǎn)筋。及有孕婦女。不宜妄用。以性專下泄也。殺蛔取根同糯米炒熟。或鹽湯煮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