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沙棗

    《全國中草藥匯編》:沙棗拼音注音Shā Zǎo別名

    銀柳、桂香柳、牙格達、紅豆、則給德毛道[蒙名]、吉格代[維名]

    來源

    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沙棗Elaeagnus angustifolia L.,以果實,樹皮入藥。樹皮四季可才剝,刮去外層老皮,剝?nèi)?nèi)皮,曬干備用。果實在秋末冬初成熟時采摘曬干。

    性味

    樹皮:酸、微苦,涼。果實:酸、微甘,涼。

    功能主治

    樹皮:清熱涼血,收斂止痛。用于慢性氣管炎,胃痛,腸炎,白帶;外用治燒燙傷,止血。

    果實:健脾止瀉。用于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樹皮:1~3錢;果0.5~1兩;外用適量,樹皮煎濃液涂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沙棗拼音注音Shā Zǎo別名

    銀柳、紅豆(《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出處

    《新疆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胡頹子科植物沙棗果實。果熟時采摘。

    生境分布

    常生于沙漠地區(qū)。分布我國東北、華北及西北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10米,有時具刺。幼枝銀白色,老枝栗褐色。葉矩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4~8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寬楔形,兩面均有白色鱗片,下面較密,成銀白色,側(cè)詠不顯著;葉柄長5~8毫米?;ㄣy白色,芳香,外側(cè)被鱗片,1~3朵生小枝下部葉腋;花被筒鐘形。長5毫米,上端4裂,裂片長三角形;雄蕊4;花柱上部扭轉(zhuǎn),基部為筒狀花盤包被。果實矩圓狀橢圓形,或近圓形,直徑8~11毫米,密被銀白色鱗片?;ㄆ?~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樹皮(沙棗樹皮)、樹膠(沙棗膠)、花(沙棗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xué)成分

    果實含黃酮類。果肉含糖43~59%(其中20%為果糖),蛋白質(zhì)約10%,少量鞣質(zhì)和粘液質(zhì)

    根和地上部分是哈爾滿生物堿的良好來源,含有哈爾滿、哈爾醇、哈爾明堿等。葉含咖啡酸、綠原酸、新綠原酸、維生素C140~350毫克%、黃酮類。

    藥理作用

    從果實制得的膠質(zhì)、鞣質(zhì)的濃縮物有抗炎作用;對人工引起腹瀉的動物,它能抑制小腸的運動功能,故可用于腸炎。

    性味

    《內(nèi)蒙古中草藥》:"味甘酸澀,性平。"

    功能主治

    《新疆中草藥手冊》:"強壯,鎮(zhèn)靜,固精,健胃,止瀉,調(diào)經(jīng),利尿。治胃痛,腹瀉,身體虛弱,肺熱咳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沙棗拼音注音Shā Zǎo別名

    四味果、紅豆、吉格達。

    英文名Fruit of Russianolive出處

    出自《新疆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沙棗、東方沙棗和尖果沙棗的成熟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laeagnus angustifolia L.2.Elaeagnum angustifolia L.var.orientalis (L.) Kuntze [E.orientalis L.]3.Elaeagnum oxycarpa Schlecht.

    采收和儲藏:果實成熟時分批采摘,鮮用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沙漠地區(qū),耐旱、耐寒,并在沙地、鹽漬化土地和村邊、田邊廣泛栽培。

    2.生境同沙棗。

    3.生于海拔400-660m的戈壁沙灘或沙丘的低洼潮濕地區(qū)和田邊、路邊,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布:1.分布于華北、西北及遼寧等地。

    2.分布于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3.分布于內(nèi)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1.沙棗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5-10m。枝干受傷后流出透明褐色膠汁。常具亮棕紅色硬利,幼枝密被銀白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栗褐色,光滑;皮孔明顯,點狀橫裂。單葉互生,薄紙質(zhì);葉柄長0.5-1cm;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8.5cm,寬0.5-2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幼時被具銀白色鱗片,后部分脫落,下面銀白色,有光澤,密被白色鱗片;側(cè)脈不明顯?;?-3朵生于葉腋,兩性,稀單性;花被筒呈鐘狀或漏斗狀,先端4裂,外面銀白色,里面黃色,有香味;花盤先端無毛;雄蕊幾無花絲;花柱長于雄蕊,先端環(huán)狀彎曲。果實橢圓形,長約1.5,粉紅色,被銀白色鱗片?;ㄆ?-6月,果期9月。

    2.東方沙棗 與上種的區(qū)別在于:本變種花枝下部的葉片闊橢圓形,寬1.8-3.2cm,上部的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兩端鈍;花盤無毛或有時微被小柔毛;果實大,闊橢圓形,長1.5-2.5cm,栗紅色或黃色。

    3.灑果沙棗 本種與前兩種的區(qū)別在于:葉片窄長圓形至線狀披針形;枝具明顯的棘針;花盤先端有毛,萼筒漏斗形或鐘形;果實較小,長5-10mm,乳黃色或橙黃色?;ㄆ?-6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1)沙棗果實矩圓形或近球形,長1-2.5cm,直徑0.7-1.5cm。表面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具光澤,被稀疏銀白色鱗毛。一端具果柄或果柄痕,另端略凹陷,兩端各有放射狀短溝紋8條,密被鱗毛。果肉淡黃色,疏松,細顆粒狀。果核卵形,表面有灰白色至灰棕色棱線和褐色條紋8條,縱向相間排列,一端有小突尖,質(zhì)堅硬,剖開后內(nèi)面有銀白色鱗毛及長絹毛。種子1顆。氣微香,味甜、酸、澀。

    (2)東方沙棗果實寬橢圓形,較沙棗大。

    (3)尖果沙棗果實卵圓形或近圓形,較小,1-1.3cm,表面乳黃色或橙黃色。

    化學(xué)成分

    沙棗果實含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棕櫚酸(palmit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e),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非皂化部分中有:胡蘿卜素(carotene),生育酚(tocophenol)。還含黃酮類成分: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異鼠李素-3-O-β-D-吡喃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另含咖啡酸(caffeic acid)。果汁中含鉀、鈉、鎂、鈣、鐵、銅、鋅、錳。果皮中主合棕櫚酸,還含亞油酸、油酸,另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種子及果皮中均含二十九烷(nonacosane)55%以上,種子油中主含業(yè)油酸占59.1%以上。

    藥理作用

    從果實制得的膠質(zhì)、鞣質(zhì)的濃縮物有抗炎作用;對人工引起腹瀉的動物,它能抑制小腸的運動功能,故可用于腸炎。

    歸經(jīng)

    肺;肝;脾;胃;腎經(jīng)

    性味

    味酸;微甘;性涼

    功能主治

    養(yǎng)肝益腎;健脾調(diào)經(jīng)。主肝虛目眩;腎虛腰痛;脾虛腹瀉;消化不良;帶下;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新疆中草藥手冊》:強壯,鎮(zhèn)靜,固精,健胃,止瀉,調(diào)經(jīng),利尿。治胃痛,腹瀉,身體虛弱,肺熱咳嗽。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ū Yè Mù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原形態(tài)灌木,高1-3m。小枝圓柱形,幼嫩部分被短絨毛。葉對生;葉柄長6-10mm;托葉小,三角形,頂端芒尖,......
  • 《全國中草藥匯編》:粗葉耳草拼音注音Cū Yè ěr Cǎo別名節(jié)節(jié)花來源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粗葉耳草Hedyotis hispida Retz.[Oldenlandia hispida Poir.]的全草。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性味苦,涼。功......
  • 拼音注音Cū Gěnɡ Huánɡ Jǐn別名粗莢黃堇、馬尾黃連、土黃連。來源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粗梗黃堇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ydalis pachypoda (Franch.)Hand.Mazz.[C.tibetica .f......
  • 拼音注音Cū Zōnɡ Zhú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粗棕竹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apis robusta Burret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挖出須根,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林下。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西......
  • 拼音注音Cū Fěi Zǐ別名榧子、山榧子、血榧來源粗榧科粗榧屬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 f. 和中國粗榧C. sinensis (Rehd. Et Wils.)Li的種子。秋季采摘,曬干。性味甘、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