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瘧疾提綱〕 此證陰陽互戰(zhàn)爭,暑蒸汗泄病由生,寒留腸胃兼經(jīng)臟,一被秋風(fēng)瘧乃成。
柴胡栝蔞干姜湯
(證附) 先寒后熱瘧名寒,蔞棗柴芩治不難,甘草人參加入妙,二姜并用是生干。
柴胡桂枝干姜湯
(證附) 牡瘧寒多熱少時,柴胡獨用最相宜,茯苓更并人參入,甘草干姜合桂枝。
白虎桂枝柴胡湯
(證附) 先熱后寒溫瘧成,石膏知母火能清,桂柴達表宜兼用,粳草補中治效呈。(癉瘧以用此方)
六君子湯
(證附) 脾寒有濕屬虛時,瘧疾初成何藥醫(yī),參術(shù)苓甘陳夏用,柴胡姜棗再加宜。
減味鱉甲煎丸
(證附) 結(jié)成瘧母病彌深,藥用丹桃膠桂參,葶藶大黃兼鱉甲,姜甘夏芍與柴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