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貴州民間藥物》
為薔薇科植物小葉平枝灰栒子的根。全年可采。
生于山野。分布四川、湖北、貴州、云南等地。
小葉平枝灰栒子,又名:矮紅子。
半常綠低矮灌木,高約80厘米。枝橫張開展,有平貼短柔毛。單葉互生,或近簇生于短枝末端,葉片橢圓形或卵圓形,長(zhǎng)3~6毫米,先端圓,有凸尖頭,上面亮綠色,無毛,下面有少數(shù)平貼的毛?;ǖt色,幾無柄,1-2朵生于距狀短側(cè)枝的頂端;萼筒管形,先端5裂,外被柔毛;花瓣5;雄蕊約15枚;花柱2。梨果狀核果,卵形或球形,長(zhǎng)約5毫米,熟時(shí)紅色,內(nèi)有3核?;ㄆ?月。果期9月。
性涼,味酸澀。
清熱除濕。
①治下痢腹痛:地紅子根五錢,朱砂蓮三錢,吳萸子、銀花各一錢。煎水服,一日三次,每次半碗。
②治紅?。旱丶t子根一兩。煎水服。
③治吐血:地紅子根二兩。煎水服。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平枝灰栒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Var. Perpusilla Schneid.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可采。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2400m的山巖上或山坡多石地。
資源分布:分布四川、湖北、貴州、陜西等地。
小葉平枝灰栒子 落葉或半常綠平鋪灌木,高不超過50cm。小枝圓柱形,黑褐色。葉互生;葉柄極短,被柔毛;托葉鉆形,早落;葉片近圓形或?qū)捫E圓形,較小,長(zhǎng)6-8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疏平貼柔毛?;?-2朵;萼筒鐘狀,內(nèi)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短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先端鈍圓,粉紅色;雄蕊短于花瓣;花柱離生,短于雄蕊。果實(shí)橢圓形,長(zhǎng)5-6mm?;ㄆ?-6月。果期9-10月。
肝、胃經(jīng)
酸、澀;涼
清熱,除濕,止血,止痛。主痢疾,白帶,吐血,痛經(jīng)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平枝灰栒子的根。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四川、湖北、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小葉平枝灰栒子,又名:矮紅子。
半常綠低矮灌木,高約80厘米。枝橫張開展,有平貼短柔毛。單葉互生,或近簇生于短枝末端,葉片橢圓形或卵圓形,長(zhǎng)3~6毫米,先端圓,有凸尖頭,上面亮綠色,無毛,下面有少數(shù)平貼的毛?;ǖt色,幾無柄,1-2朵生于距狀短側(cè)枝的頂端;萼筒管形,先端5裂,外被柔毛;花瓣5;雄蕊約15枚;花柱2。梨果狀核果,卵形或球形,長(zhǎng)約5毫米,熟時(shí)紅色,內(nèi)有3核?;ㄆ?月。果期9月。
性味性涼,味酸澀。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
復(fù)方①治下痢腹痛:地紅子根五錢,朱砂蓮三錢,吳萸子、銀花各一錢。煎水服,一日三次,每次半碗。
②治紅?。旱丶t子根一兩。煎水服。
③治吐血:地紅子根二兩。煎水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地紅子根拼音注音Dì Hónɡ Zǐ Gēn英文名Root of Ground Cotoneaster出處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平枝灰栒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Var. Perpusilla Schneid.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2400m的山巖上或山坡多石地。
資源分布:分布四川、湖北、貴州、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小葉平枝灰栒子 落葉或半常綠平鋪灌木,高不超過50cm。小枝圓柱形,黑褐色。葉互生;葉柄極短,被柔毛;托葉鉆形,早落;葉片近圓形或?qū)捫E圓形,較小,長(zhǎng)6-8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疏平貼柔毛?;?-2朵;萼筒鐘狀,內(nèi)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短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先端鈍圓,粉紅色;雄蕊短于花瓣;花柱離生,短于雄蕊。果實(shí)橢圓形,長(zhǎng)5-6mm?;ㄆ?-6月。果期9-10月。
歸經(jīng)肝、胃經(jīng)
性味酸、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除濕,止血,止痛。主痢疾,白帶,吐血,痛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