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紅子根

    《中藥大辭典》:地紅子根拼音注音Dì Hónɡ Zǐ Gēn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小葉平枝灰栒子。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分布四川、湖北、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小葉平枝灰栒子,又名:矮紅子。

    半常綠低矮灌木,高約80厘米。枝橫張開展,有平貼短柔毛。單葉互生,或近簇生于短枝末端,葉片橢圓形或卵圓形,長(zhǎng)3~6毫米,先端圓,有凸尖頭,上面亮綠色,無毛,下面有少數(shù)平貼的毛?;ǖt色,幾無柄,1-2朵生于距狀短側(cè)枝的頂端;萼筒管形,先端5裂,外被柔毛;花瓣5;雄蕊約15枚;花柱2。梨果狀核果,卵形或球形,長(zhǎng)約5毫米,熟時(shí)紅色,內(nèi)有3核?;ㄆ?月。果期9月。

    性味

    性涼,味酸澀。

    功能主治

    清熱除濕。

    復(fù)方

    ①治下痢腹痛:地紅子根五錢,朱砂蓮三錢,吳萸子、銀花各一錢。煎水服,一日三次,每次半碗。

    ②治紅?。旱丶t子根一兩。煎水服。

    ③治吐血:地紅子根二兩。煎水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地紅子根拼音注音Dì Hónɡ Zǐ Gēn英文名Root of Ground Cotoneaster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平枝灰栒子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ecne. Var. Perpusilla Schneid.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2400m的山巖上或山坡多石地。

    資源分布:分布四川、湖北、貴州、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小葉平枝灰栒子 落葉或半常綠平鋪灌木,高不超過50cm。小枝圓柱形,黑褐色。葉互生;葉柄極短,被柔毛;托葉鉆形,早落;葉片近圓形或?qū)捫E圓形,較小,長(zhǎng)6-8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疏平貼柔毛?;?-2朵;萼筒鐘狀,內(nèi)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微具短柔毛;花瓣直立,倒卵形,先端鈍圓,粉紅色;雄蕊短于花瓣;花柱離生,短于雄蕊。果實(shí)橢圓形,長(zhǎng)5-6mm?;ㄆ?-6月。果期9-10月。

    歸經(jīng)

    肝、胃經(jīng)

    性味

    酸、澀;涼

    功能主治

    清熱,除濕,止血,止痛。主痢疾,白帶,吐血,痛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è Shì英文名Spiderflower Root出處出自《中國藥植圖鑒》。來源藥材基源: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s......
  • 來源蘿藦科潮風(fēng)草Cynanchum ascyrifolium (Franch. et Sav.) Matsum.,以根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拼音注音Chán Gǎo Shù別名青膠木、樹仲、油槁樹、膠樟、青野槁、潺槁木來源樟科木姜子屬植物潺槁樹Litsea glutinosa (Lour.) C. B. Rob.,以根、皮、葉入藥。夏秋采收,根洗凈切片曬干;葉、皮多鮮用。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énɡ Qié Zi別名山胡椒、味辣子、山蒼子、木姜子、木香子、野胡椒、臭樟子出處本品以山胡椒之名首載于《滇南本草》。《植物名實(shí)圖考長(zhǎng)編》引《廣西通志》云:“山胡椒,夏月全州人以代茗飲,大能清暑益氣,或以為即革澄茄。“因山雞椒果......
  • 《中藥大辭典》:硨磲拼音注音Chē Qú別名車渠(《海藥本草》)出處《海藥本草》來源為硨磲科動(dòng)物鱗硨磲或其同屬動(dòng)物的貝殼。生境分布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分布我國南海諸島。原形態(tài)貝殼巨大,重而堅(jiān)厚。卵圓形,殼頂位于貝殼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zhǎng)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