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筍

    《中藥大辭典》:地筍拼音注音Dì Sǔn別名

    地瓜兒、地瓜(《救荒本草》),地筍子、地蠶子(《草木便方》),地藕(《分類草藥性》),水三七、野三七、旱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出處

    《嘉佑本草》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地瓜兒苗根莖。秋、冬采挖。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澤蘭"條。

    化學(xué)成分

    含澤蘭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棉子糖、水蘇糖等。

    性味

    甘、辛,溫。

    ①《嘉佑本草》:"溫,無毒。"

    ②《救荒本草》:"味甘。"

    ③《綱目》:"甘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

    活血,益氣,消水。治吐血,衄血,產(chǎn)后腹痛,帶下。

    ①《本草拾遺》:"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

    ②《日華子本草》:"止鼻洪,吐血,產(chǎn)后心腹痛。"

    ③《分類草藥性》:"和氣養(yǎng)血,補(bǔ)精固氣,治女子虛弱面白。"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虛弱,補(bǔ)中氣,消水,療白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地筍拼音注音Dì Sǔn別名

    澤蘭根、地瓜兒、地瓜、地蠶子、地筍子、地藕、野三七、水三七、旱藕

    英文名Rhizome of Shiny Bugleweed, Shiny Bugleweed出處

    出自《嘉佑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地筍和毛葉地筍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copus lucidus Turcz.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dá)1.7m。具多節(jié)的圓柱狀地下橫走根莖,其節(jié)上有鱗片和須根。莖直立,不分枝,四棱形,節(jié)上多呈紫紅色,無毛或在節(jié)上有毛叢。葉交互對生,具極短柄或無柄;莖下部葉多脫落,上部葉橢圓形,狹長圓形或呈披針形,長5-10cm,寬1.5-4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呈枯形,邊緣具不整齊的粗銳鋸齒,表面暗綠色,無毛,略有光澤,下面具凹陷的腺點(diǎn),無毛工脈上疏生白以柔毛。輪傘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先端刺尖,較花萼短或近等長,被柔毛;花萼鐘形,長約4mm,兩面無毛,4-6裂,裂片狹三角形,先端芒刺狀;花冠鐘形白色,長4.5-5mm,外面無毛,有黃色發(fā)亮的腺 點(diǎn),上、下唇近等長,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近圓形,2側(cè)裂片稍短?。磺皩δ苡廴?,超出于花冠,藥室略叉開,后對雄蕊退化,僅花絲殘存或有時(shí)全部消失,有時(shí)4枚雄蕊全部退化,僅有花絲、花藥的殘良;子房長圓形,4深裂,著生于花盤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無毛,柱頭2裂不均等,扁平。小堅(jiān)果扁平,倒卵狀三棱形,長1-1.5mm,暗褐色?;ㄆ?-9月,果期8-10月。

    本變種與正種不同處在于:莖棱上被白色向上小硬毛,節(jié)上密集硬毛;葉披針形,暗綠色,兩商漸尖,上面密被細(xì)剛毛狀硬毛,下面主要在肋及脈上被剛毛狀硬毛,邊緣具銳齒,并有緣毛。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形似地蠶,長4-8cm,直徑約1cm。表面黃棕色,有7-12個(gè)環(huán)節(jié)。質(zhì)脆,斷面白色。氣香,味甘。

    化學(xué)成分

    1.葡萄糖(glucose),半服糖(galactose),澤蘭糖(lycopose),水蘇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蔗糖(sucrose)[1,2],另含蟲漆蠟(lacceroic acid),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3]。

    2.毛葉地筍 全草含揮發(fā)油和鞣質(zhì)[4]。

    性味

    味甘;辛;性平

    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益氣利水。主衄血;吐血;產(chǎn)后腹痛;黃疸;朋腫;帶下;氣虛乏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4-9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浸酒涂。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

    2.《日華子本草》:止鼻洪,吐血,產(chǎn)后心腹痛。

    3.《分類草藥性》:和氣養(yǎng)血,補(bǔ)精固氣,治女子虛弱面白。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虛弱,補(bǔ)中氣,消水,療白帶。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石英拼音注音Bái Shí Yīnɡ來源為一種塊狀的二氧化硅礦石。全年可采挖,揀選純白色的供用。性狀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多具棱角,大小不一。全體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微帶黃色。表面不平坦而光滑,有脂肪樣光澤。質(zhì)極堅(jiān)硬,體重,......
  • 《中國藥典》:白礬拼音注音Bái Fán別名明礬、礬石英文名ALUMEN來源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經(jīng)加工提煉制成。性狀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塊狀或粒狀。無色或淡黃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xì)密縱棱,有玻璃樣光澤。質(zhì)硬而脆。氣微,......
  • 拼音注音Bái Lè Yuǎn別名白茨葉(《分類草藥性》),白竻花葉(《福建中草藥》)。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竻的嫩枝葉。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刺三甲“條。性味《本草求原》:“苦辛,微寒?!肮δ苤髦沃伟b腫,療瘡,疥癩,......
  • 拼音注音Bái Lè Zhī Yè別名白茨葉、白勒遠(yuǎn)英文名Acanthopanox trifoliatus (L.)Merr.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嫩枝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
  • 拼音注音Bái Fěn Jué別名小蕨萁來源蕨類中國蕨科華北粉背蕨Aleuritopteris kuhnii (Milde)Ching,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云南。性味苦,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