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摘粹》 里熱證

    作者: 未知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滑,此里有熱,表有寒也,白虎湯主之。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fēng),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dāng)?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陽明病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fù)利其小便故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身黃發(fā)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按以上諸證,或大熱,或大渴,或自汗,或自利,或小便不利,或煩躁不眠,或瘀熱發(fā)黃,或挾熱下利,總屬陽邪在里所致,故以里熱證統(tǒng)之。

    白虎湯

    知母(三錢) 石膏(八錢) 甘草(一錢炙) 粳米(四錢) 水二杯,煮米熟湯成,大約一杯,溫服。以白虎證,乃燥熱內(nèi)郁,故用石膏清金而退熱,知母潤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補(bǔ)中而化氣,生津而止渴也。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三錢) 石膏(八錢) 甘草(一錢炙) 粳米(四錢) 人參(一錢五分) 水煎服。按白虎而加人參,清金益氣,生津化水,汗后解渴之神方也。

    黃芩湯

    黃芩(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二錢) 大棗(三枚) 水煎服。按太少合病,少陽經(jīng)氣郁而克戊土,故用甘草、大棗補(bǔ)其脾經(jīng),黃芩、芍藥泄其相火,恐利亡脾陰,以致土燥而入陽明也。

    豬苓湯

    豬苓 苓茯 澤瀉 滑石 阿膠(各一錢) 水二杯,煎一杯,去滓,入膠烊化,溫服。

    按土濕木郁,是生下熱,故用二苓滑澤利水而泄?jié)?,阿膠潤木而清風(fēng)也。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錢) 梔子(五枚) 大黃(二錢) 水三杯,先煮茵陳至杯半,后入諸藥,煮至八分,溫服,日三服,小盒飯利。按發(fā)黃乃濕熱內(nèi)郁,故用茵陳利水而除濕,梔子、大黃泄熱而蕩瘀也。

    梔子柏皮湯

    梔子(六七枚) 黃柏皮(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按身黃發(fā)熱,原屬瘀熱所致,故用甘草培土而補(bǔ)中,梔子、柏皮泄?jié)穸屦鰺嵋病?/p>

    黃連阿膠湯

    黃連(二錢) 黃芩(五分) 芍藥(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 雞子黃(一枚)水一杯半,煎八分,去滓,入阿膠盡,小冷入雞子黃,攪勻溫服。按燥土克水而爍心液,液耗水涸,精不藏神,故用黃連、芩、芍清君火而除煩熱,阿膠、雞子黃補(bǔ)脾精。而滋燥土也。

    白頭翁湯

    白頭翁(一錢) 黃連(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五分) 秦皮(一錢五分) 水煎服,不愈更作一服,按厥陰陽復(fù)而生內(nèi)熱,故用白頭翁清少陽之相火,黃連清少陰之君火,黃柏、秦皮泄厥陰之濕熱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