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寓木)除膀胱血分濕熱
豬苓(專入膀胱腎)。甘淡微苦。性平無毒。得楓根之余氣以成。形如豬屎。故以豬名。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仲景用茯苓澤瀉白術(shù)與桂。名五苓散。為治水之總劑。方中用以肉桂。蓋以膀胱津液。賴氣以化。則能以出。用肉桂辛熱。所以化其氣也。除桂名四苓散。李東垣曰。無惡寒癥。不可用桂。周揚(yáng)俊曰。五苓為渴而小便不利者設(shè)。若不渴則茯苓甘草足矣。若但渴。則四苓足矣。)性雖有類澤瀉。同入膀胱腎經(jīng)。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澤瀉雖同利水。性亦類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潤存。澤雖治火。性亦損氣。然潤能滋陰。尚有補(bǔ)在。故豬必合澤瀉以同用。則潤燥適均。而無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雖屬滲劑。有濕自可以去。然茯則入氣而上行。此則入血而下降。且與澤瀉利水消腫。治瘧止痢等藥。審屬暑邪濕熱內(nèi)閉。無不借此以為宣導(dǎo)之需。(瘧多由暑。暑必成瘧。)古人已云清利小便。無若此快。以故滋陰藥中。止有澤瀉。而不用及豬苓。正謂此耳。(故六味丸有澤瀉。無豬苓。)但此專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lián)p目。(凡服利水藥而明目者。因除濁氣濕熱而成明也。用利水藥而失明者。因其走泄真氣也。)白而實(shí)者良。去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