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腫者,腫于外,脹者,脹于內。二癥宜分看。然二癥相因亦宜合看。)
腫者,皮膚腫大。古人有氣水之分,其實氣滯則水不行,水不行則氣愈滯,二者相因為病。水脹篇,以按其腹 而不起者,為氣腫;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者,為水腫。景岳反其說,以水癥按之 而不起,此水在肉中,如糟如泥之象,未必如水囊之比;按之隨起,惟虛無之氣,其速乃然。余閱歷之久,知二說亦不必拘。大抵腫微則按之隨起,腫甚則按之不起。兩脅及轉動之處,按之即起;足面及膝股內側,按之不起。辨癥不必以此為憑。當于小便之利與不利,以分陰陽。身之多熱與多寒,脈之洪大與細微,以分寒熱。病之起于驟然,與成于積漸,及年高多病,與少壯無病之人,分其虛實。以先腹而后四肢,或先四肢而后及于腹,分其順逆。景岳云∶水氣本為同類。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行水,以氣行而水亦行也。此癥當與癃閉癥參看。
初患腫病,氣喘不得臥,以五皮飲為第一方。蓋此方以皮治皮,不傷中氣,所以為妙。
若腫而兼脹,小水不利,宜胃苓湯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搗丸服,極妙。
五皮散
按上身腫,宜發(fā)汗,加蘇葉、荊芥、秦艽各一錢五分;下體腫,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錢五分,防己一錢。
口渴多熱,小便不利,為陽水,加滑石、木通、車前子、麥冬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
不渴,小便自利,多寒,為陰水,加白術、蒼術各二錢,附子、干姜、木香各一錢。
脈滑實,腹脹脅滿,加生菔子一錢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實一錢、半夏二錢。
婦人經(jīng)水不調而腫,是血化為水,名水分,加紅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錢五分;婦人經(jīng)水適斷即腫,是水化為血,名氣分,加當歸三錢、五靈脂醋炒一錢五分、香附一錢五分。
按服此方愈后,必加減腎氣丸及六君子湯之類收功。
胃苓散(俱見《妙用》)
四苓散加味為丸
白術(一兩,炒) 茯苓(二兩)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研末,以半熟蒜為丸,如綠豆大,開水送下三五錢。
腫癥,積漸而成,及久而不愈。氣喘口渴,不臥,腹脹,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癥,不外薛氏加減腎氣丸主之。
張景岳曰∶《內經(jīng)》云∶腎為胃關,開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然關門而何以不利也?《經(jīng)》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夫所謂氣化者,即腎中之氣也,即陰中之火也。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故凡治氣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能化,則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之古法,惟薛立齋先生加味腎氣丸,誠對癥之方也。余屢用之,無不見效。
薛氏加減腎氣丸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 牛茱肉 山藥 丹皮 牛膝 澤瀉 車前 肉桂(各一兩) 附子(五錢)
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一日兩服。如素稟陽盛,三焦多火,煩渴,面赤喘嗽,脈滑實,此濕熱相因,陰虛之證,去桂、附,加麥冬主之。
《醫(yī)學心悟》云∶下焦?jié)駸?,去桂、附,加黃柏、蛤蜊粉最妙。
麻黃附子湯(方見《金匱》)
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湯。
又《明醫(yī)指掌》云∶腫勢太盛,內而膀胱,外而陰囊,相連緊急,阻塞道路。雖加利水之劑,苦無一線之通,病何由去。必開大便以逐其水,隨下而隨補,則病已去而脾無恙。漸為調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舊規(guī)也。如腫勢未盛,還以利水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體壯,可以偶用,否則不可輕試。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令
第69號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已于2009年8月17日衛(wèi)生部部務會議討論通過,現(xiàn)予以發(fā)布,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
部長 陳 竺
二○○九年八月十八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腫者,腫于外,脹者,脹于內。二癥宜分看。然二癥相因亦宜合看。)
腫者,皮膚腫大。古人有氣水之分,其實氣滯則水不行,水不行則氣愈滯,二者相因為病。水脹篇,以按其腹 而不起者,為氣腫;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者,為水腫。景岳反其說,以水癥按之 而不起,此水在肉中,如糟如泥之象,未必如水囊之比;按之隨起,惟虛無之氣,其速乃然。余閱歷之久,知二說亦不必拘。大抵腫微則按之隨起,腫甚則按之不起。兩脅及轉動之處,按之即起;足面及膝股內側,按之不起。辨癥不必以此為憑。當于小便之利與不利,以分陰陽。身之多熱與多寒,脈之洪大與細微,以分寒熱。病之起于驟然,與成于積漸,及年高多病,與少壯無病之人,分其虛實。以先腹而后四肢,或先四肢而后及于腹,分其順逆。景岳云∶水氣本為同類。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行水,以氣行而水亦行也。此癥當與癃閉癥參看。
初患腫病,氣喘不得臥,以五皮飲為第一方。蓋此方以皮治皮,不傷中氣,所以為妙。
若腫而兼脹,小水不利,宜胃苓湯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搗丸服,極妙。
五皮散
按上身腫,宜發(fā)汗,加蘇葉、荊芥、秦艽各一錢五分;下體腫,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錢五分,防己一錢。
口渴多熱,小便不利,為陽水,加滑石、木通、車前子、麥冬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
不渴,小便自利,多寒,為陰水,加白術、蒼術各二錢,附子、干姜、木香各一錢。
脈滑實,腹脹脅滿,加生菔子一錢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實一錢、半夏二錢。
婦人經(jīng)水不調而腫,是血化為水,名水分,加紅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錢五分;婦人經(jīng)水適斷即腫,是水化為血,名氣分,加當歸三錢、五靈脂醋炒一錢五分、香附一錢五分。
按服此方愈后,必加減腎氣丸及六君子湯之類收功。
胃苓散(俱見《妙用》)
四苓散加味為丸
白術(一兩,炒) 茯苓(二兩)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研末,以半熟蒜為丸,如綠豆大,開水送下三五錢。
腫癥,積漸而成,及久而不愈。氣喘口渴,不臥,腹脹,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癥,不外薛氏加減腎氣丸主之。
張景岳曰∶《內經(jīng)》云∶腎為胃關,開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然關門而何以不利也?《經(jīng)》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夫所謂氣化者,即腎中之氣也,即陰中之火也。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故凡治氣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能化,則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厘清。求之古法,惟薛立齋先生加味腎氣丸,誠對癥之方也。余屢用之,無不見效。
薛氏加減腎氣丸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 牛茱肉 山藥 丹皮 牛膝 澤瀉 車前 肉桂(各一兩) 附子(五錢)
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一日兩服。如素稟陽盛,三焦多火,煩渴,面赤喘嗽,脈滑實,此濕熱相因,陰虛之證,去桂、附,加麥冬主之。
《醫(yī)學心悟》云∶下焦?jié)駸?,去桂、附,加黃柏、蛤蜊粉最妙。
麻黃附子湯(方見《金匱》)
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湯。
又《明醫(yī)指掌》云∶腫勢太盛,內而膀胱,外而陰囊,相連緊急,阻塞道路。雖加利水之劑,苦無一線之通,病何由去。必開大便以逐其水,隨下而隨補,則病已去而脾無恙。漸為調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舊規(guī)也。如腫勢未盛,還以利水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體壯,可以偶用,否則不可輕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