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苦,微寒,微毒。殺蛔利腸。洗小兒壯熱,涂一身疥癬。風熱風疹,惡瘡疥癩,燒末敷之,生荊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蜀川者為佳。木高數(shù)丈,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十二月采實。
楝實丸川楝子(四十九個,取肉,分七處)
用小茴、防風、黑丑、食鹽、萊菔子、巴豆、斑蝥七味,每二錢五分,各同炒楝子肉七個,三味,入青木香、廣木香、肉桂各二錢五分,酒丸豆大,每鹽湯下三十丸。治外腎腫大,麻木痛破,及奔豚疝氣。(諸方第一。)
金鈴丸木香 乳香 沒藥 附子 小茴 元胡 楝子 臺參湯丸俱可。治疝氣外腎痛腫,或兼小腹痛,即偏墜也。(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