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大忌辛溫,如干姜、桂附、故紙、白術(shù)、蒼術(shù)、半夏之屬,斷不可用。即如人參、黃 、枸杞、當歸、杜仲、菟絲之類,是皆陰中有陽,尤當斟酌。蓋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矣。然陰虛之熱,為真水之虧,寒涼之品,又不可妄用。其有火盛而不得不從寒治者,亦當兼壯水之劑,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矣。
夜熱或午后熱,或喜冷便實,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驚悸失志,火在心腎也,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nèi)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宜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癥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的記述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而陰虛生熱也。欲滋其陰,惟宜甘涼醇靜之物,大忌辛溫,如干姜、桂附、故紙、白術(shù)、蒼術(shù)、半夏之屬,斷不可用。即如人參、黃 、枸杞、當歸、杜仲、菟絲之類,是皆陰中有陽,尤當斟酌。蓋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矣。然陰虛之熱,為真水之虧,寒涼之品,又不可妄用。其有火盛而不得不從寒治者,亦當兼壯水之劑,可止即止,以防其敗,斯得滋補之大法矣。
夜熱或午后熱,或喜冷便實,此皆陰虛生熱,水不制火也,宜加減一陰煎。驚悸失志,火在心腎也,宜二陰煎。若外熱不已,而內(nèi)不甚熱,則但宜補陰,不宜清火,宜一陰煎,或六味地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