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現(xiàn)代院外急救手冊》 五、灌腸術(shù)

    灌腸術(shù)是將液體通過導管從肛門灌入腸內(nèi)的方法。常用于排便,給藥、補充營養(yǎng)和液體,或清潔腸道以利于排泄毒素,或配合結(jié)腸鏡檢查等。灌腸術(shù)分為保留灌腸和不保留灌腸(又分為小量不保留灌湯、大量不保留灌和清潔灌腸)。

    (一)適應癥和目的

    1.一般性灌腸:刺激腸蠕動,軟化及清除糞便,排除腸內(nèi)積氣,減輕腹脹,常用1%肥皂水1000ml。小量灌腸用一、二、三灌腸劑(即由50%硫酸鎂30ml、甘油60ml、水909ml配成)。

    2.保留灌腸:用于給藥,治療腸道疾病或從直腸給患者營養(yǎng)劑或透析電解質(zhì)液。

    3.清潔灌腸:用于清潔腸道檢查臟器照像及腸道的手術(shù)前準備,常先用肥皂水灌腸,然后用清水清潔腸道。

    (二)具體方法及步驟

    1.向病人說明灌甩目的,取得病人使用,取左側(cè)臥位,右腿屈曲向前,左腿伸直,將橡皮單和治療巾放于病人臀下,避免污染床褥。灌腸液的溫度在38℃左右為宜。

    2.用凡士林潤滑肛管頭,排出管內(nèi)氣體。將肛管慢慢插入肛門達7~10cm后,逃走灌腸筒至離肛門高約50~60cm處,使溶液緩緩流入直腸。灌液量一般成人1000ml,兒童300~500ml。大約15分鐘后灌腸注將流盡時,將肛管在近肛門處雙折起來拔出。囑病人排便。

    3.一般便秘用小量不保留灌腸,催產(chǎn)用大量不保留灌腸。

    4.補充營養(yǎng)及液體或給藥時,用靜脈輸液器接在插入腸內(nèi)的導管上即可。一般為40~50滴/分,滴后讓病人仰臥以助吸收。

    5.如為清潔灌腸,5~10分鐘后排便,反復多次灌腸直至流出物無糞便為止。做保留灌腸時,事前要排便,墊高臀部10cm,灌入速度要慢。

    (三)注意事項

    1.灌液速度、溫度要適宜,降溫灌腸時用冷開水。

    2.注意觀察灌洗出來的液體的顏色、量、堅硬度、有無膿血等。

    3.妊娠急腹癥、下消化道出血時,不用清潔灌腸,應低壓灌腸。

    4.肛、直腸、結(jié)腸術(shù)后短期 內(nèi)或大便失禁者不宜用保留灌腸。

    5.在灌腸過程中,如病人有腹脹和便意,可讓病人作深呼吸或暫停片刻,以級解此反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