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治孩童天吊癇搐.以東行桑根取汁與服.亦能敷鵝口瘡.
保生丸
治天吊搐搦壯熱.臟腑壅滯.蝎(五枚,生) 天南星(一枚,炮裂) 巴豆(七枚,去皮心)
上于清明時初夜.將藥露北極下一宿.明旦杵羅為末.以豉四十九粒.口含不語.津潤至脫去皮.研爛和丸黍米大.隨年丸數(shù).溫水下.乳食前.
備急涂頂法
治天吊.川烏末(一錢生) 蕓苔子末(三錢生)
上用新汲水調(diào)涂.貼頂上.立驗.一方.用稀糊調(diào)涂囟上.
一字散
治天吊眼上.能退風爽神.大天南星(半兩,微炮裂) 蟬殼(去土一分,微炒) 干蝎(一分) 僵蠶(去絲嘴,一分)
上為細末.次入蕎麥面一分.用酸石榴一個.去穣子留殼.將諸藥入在內(nèi).鹽泥封裹.于灶內(nèi)慢火燒至泥干燥為度.取出.再研極細.每服一字.溫酒調(diào)下.無時.
蠹魚膏
治天吊目睛上視.手足唇口搐掣.以壁魚兒干者十個.濕者五個.用乳汁相和研爛.再入乳汁少許灌之.
琥珀散
治天吊驚風發(fā)搐.琥珀(末一分) 真珠(末一分) 朱砂(末半分) 鉛霜(半分) 赤芍藥(末一分半)
上拌勻.每服一字.煎金銀薄荷湯調(diào)下.無時.
僵蠶散
治天吊目上視發(fā)搐.白僵蠶(去絲嘴炒,半兩) 馬牙硝(半兩) 郁金(半兩) 干蝎(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乳汁調(diào)下.急者服半錢.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