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王旭高臨證醫(yī)案》 脘腹痛門

    作者: 王旭高

    腹中雷鳴切痛,痛甚則脹及兩腰,嘔吐酸苦水。此水寒之氣侮脾,乃中土陽氣不足也。溫而通之。

    附子理中湯去草,加川椒、吳茱萸、水紅花子。

    又 脾臟虛寒,宿積痰水阻滯,腹中時痛,痛甚則嘔。仿許學(xué)士法。

    附子理中湯加當歸、茯苓、吳茱萸、枳實、大黃。

    淵按∶溫下之法甚善,惜以后易輒耳。

    又 腹痛,下午則脹,脈沉弦。此屬虛寒挾積。前用溫下,痛勢稍減。今以溫中化積。

    川熟附 黨參 干姜 花檳榔 茯苓 當歸 青皮 陳皮 烏藥

    又 腹痛三年,時作時止,寒在中焦,當與溫化無疑。然脈小弦滑,必有宿積。前用溫下、溫通兩法,病雖減而未定。據(jù)云每交午月其痛倍甚,則兼濕熱,故脈浮小而沉大,按之有力,此為陰中伏陽也。當利少陰之樞,溫厥陰之氣,運太陰之滯,更參滑以去著法。

    柴胡 白芍 枳實 甘草 吳茱萸 茯苓 木香 白術(shù)

    另∶用黃鱔三段,取中七寸,炙脆,共研末,分三服。

    淵按∶既知宿積,何不再進溫下?三年之病,諒非久虛。脈浮小沉大,乃積伏下焦。蓋痛則氣聚于下,故脈見沉大。此論似是而非。

    又 腹痛,左脈弦,木克土也。仲景云∶腹痛脈弦者,小建中湯主之。若不止者,小柴胡湯。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余前用四逆散,即是此意。然三年腹痛,痛時得食稍安,究屬中虛,而漉漉有聲,或兼水飲。今擬建中法加椒目,去其水飲,再觀動靜。

    老桂木 白芍 干姜 炙甘草 黨參 川椒目

    淵按∶此寒而有積,為虛中實證,與建中甘溫不合,故服之痛反上攻,以甘能滿中,胃氣轉(zhuǎn)失順下也。

    又 用建中法,痛勢上攻及胃脘,連于心下,左脈獨弦滑,是肝邪乘胃也。姑擬疏肝。

    金鈴子 延胡索 吳茱萸 香附 高良姜 木香 白檀香

    肝胃氣痛,發(fā)則嘔吐酸水。治以溫通。

    二陳湯去草,加栝蔞皮、吳茱萸、白胡椒、當歸、香附、川楝子。

    脘痛不時發(fā)作,曾經(jīng)吐蛔,兼見鼻血。女年二七,天癸未通。想由胃中有寒,肝家有火。

    金鈴子散加五靈脂、香附、干姜、川連、使君子肉、烏藥、烏梅、茯苓。

    又 肝胃不和,脘脅痛,得食乃安,中氣虛。擬泄肝和胃。

    二陳湯去草,加川連、六神曲、烏藥、高良姜、香附、砂仁。

    嘔而不食,病在胃也。食而腹痛,病在脾也。痛連胸脅,肝亦病矣。氣弱血枯,病已深矣。和胃養(yǎng)血,生津益氣為治。

    淡蓯蓉 枸杞子 歸身 火麻仁 大麥仁 茯苓 半夏 陳皮 沉香 砂仁

    脘痛欲嘔,甚則防厥。

    黨參 陳皮 茯苓 川椒 吳茱萸 蔻仁 生姜

    脾胃陽衰,濁陰僭逆。每至下午腹左有塊,上攻則心嘈,嘈則脘痛,黃昏乃止,大便常艱。

    擬通胃陽而化濁陰,和養(yǎng)血液以悅脾氣。

    淡蓯蓉 陳皮 吳茱萸 茯苓 柏子仁 郁李仁 沙苑子 烏梅 川椒 制半夏

    又 脘痛嘔酸,腹中亦痛。非用辛溫,何能散寒蠲飲。

    二陳湯去草,加淡蓯蓉、當歸、干姜、吳茱萸、烏藥、砂仁。

    又 溫腎通陽以散沉寒之氣。久服腹痛自已。

    前方去當歸,加川熟附、葫蘆巴。

    當臍硬痛,不食不便,外似惡寒,里無大熱,渴不多飲。寒食風(fēng)熱互結(jié)于脾胃中,用《局方》五積散合通圣散,分頭解治。

    五積合通圣,共為末。朝暮各用開水調(diào)服三錢。

    又 用五積合通圣溫通散寒,便通而痛未止。脈遲,喜食甜味,痛在當臍,后連及腰,身常懔懔惡寒。

    此中虛陽弱,寒積內(nèi)停。擬通陽以破其沉寒,益火以消其陰翳。

    四君去草,加肉桂、制附子、木香、元明粉、烏藥、蓯蓉。

    又 溫臟散寒,腹痛已止。今當溫補。

    淡蓯蓉 杞子 熟地 當歸 茯苓 陳皮 吳茱萸 制附子 烏藥 砂仁

    淵按∶尚嫌膩滯。仍從四君加減為妙。

    三四年來腹痛常發(fā),發(fā)則極甚,必數(shù)日而平。此脾臟有寒積,肝經(jīng)有濕熱,故痛則腹中覺熱。擬溫脾兼以涼肝。

    金鈴子散加陳皮、茯苓、干姜、白術(shù)、川樸、白芍、神曲、砂仁。

    又 腹中寒積錯雜而痛,古今越桃散最妙,變散為丸可耳。

    淡吳萸 干姜 黑山梔 白芍 炙甘草。

    神曲末一兩,煮糊為丸。每朝服三錢,開水送下。

    夫越桃散惟姜、梔二味。吳萸、白芍者,復(fù)以戊己法。加甘草取其調(diào)和也。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腹中結(jié)瘕,亦氣之不運也。

    二陳湯去草,加白術(shù)、沙苑子、焦神曲、苡仁、澤瀉、砂仁、通草。

    又 肝胃不和,脘腹作痛,嘔吐酸水痰涎,經(jīng)來則腹痛。先與泄肝和胃。

    川連 半夏 陳皮 茯苓 栝蔞皮 薤白頭 干姜 蔻仁 猩絳 旋復(fù)花

    又 腹中久有癖塊,今因冷食傷中,腹痛泄瀉,嘔吐不止,心中覺熱。擬苦辛通降,先止其嘔。

    二陳湯去草,加黃芩、川連、川樸、蘇梗、藿梗、蔻仁、澤瀉。改方加神曲。

    自咸豐四年秋季,飽食睡臥起病,今已五載。過投消積破氣之藥,中氣傷戕。脘間窒痛,得食則安,不能噯氣,亦不易轉(zhuǎn)矢氣,脈遲弦。肝胃不和,陽虛寒聚于中。擬通陽泄木法。

    苓桂術(shù)甘湯加陳皮、白芍、吳茱萸、干姜、大棗。

    又 胸背相引而痛,癥屬胸痹。

    二陳湯去草,加栝蔞仁、制附子、桂枝、干姜、吳茱萸、蔻仁、竹茹。

    中虛土不制水,下焦陰氣上逆于胃。胃脘作痛,嘔吐清水,得食則痛緩。擬溫中固下,佐以鎮(zhèn)逆。

    四君子湯去草,加干姜、烏藥、白芍、熟地、紫石英、代赭石、橘餅。

    淵按∶土虛水盛,用熟地未合。若欲扶土,不去草可也。

    懸飲居于脅下,疼痛,嘔吐清水。用仲景法。

    芫花 大戟 甘遂 白芥子 吳茱萸(各三錢) 大棗(二十枚)

    將河水兩大碗,上藥五味,煎至濃汁一大碗,去滓,然后入大棗煮爛,候干。每日清晨食棗二枚。

    淵按∶此十棗湯變法也。以吳萸易葶藶,頗有心思。

    寒氣凝聚,少腹結(jié)瘕,時或上攻作痛。法以溫通。

    小茴香 吳茱萸 木香 青皮 烏藥 延胡索 三棱 砂仁 香附

    脈微細,陰之象也。少腹有塊,上攻及脘,自脘至嗌一條氣塞,發(fā)作則塊攻大痛欲厥,頭汗如雨。

    用方大法,溫通無疑。惟舌黃膩濁苔,便泄臭穢,必兼濕熱;而塊痛得按稍減,又屬虛象。

    金鈴子散加人參、烏梅、烏藥、澤瀉、補故紙、吳茱萸、木香、肉桂、枸杞子、五味子、茯苓、肉果。

    又 水飲痰涎與下焦?jié)彡幹畾?,盤踞于中。中脘腹脅有塊,攻撐作痛,痛甚發(fā)厥。昨用溫通,痛勢稍減。

    但脈仍微細,泄仍臭穢,谷食厭納,中氣大虛,陰氣凝結(jié),當臍硬痛,恐屬臟結(jié)。攻之不可,補之亦難,仍為棘手。

    前方去人參、五味、烏藥、故紙、肉果,加白芍、干姜、萱花、橘餅。

    腹中有寒,疼痛不止,法當溫通。

    金鈴子散加干姜、吳茱萸、當歸、枸杞子、官桂、木香、烏藥、紫石英。

    寒氣稽留,氣機不利。胸背引痛,脘脅氣攻有塊。宜辛溫通達。

    二陳湯去草,加栝蔞皮、薤白頭、干姜、吳茱萸、延胡索、九香蟲。

    肝胃不和,腰脅胸背相引而痛。舌光無苔,營陰內(nèi)虧。大便溏薄,脾氣亦弱,并無嘔吐痰涎酸水等癥。宜辛溫通陽,酸甘化陰。

    陳皮 茯苓 蘇梗 吳茱萸 沙苑子 枸杞子 薤白頭 白芍 橘餅

    淵按∶脾腎虛寒宜甘溫,營陰內(nèi)虛宜柔緩,故不用姜、附剛燥之藥。

    飲停中脘,脘腹鳴響,攻撐作痛。大便堅結(jié)如栗,但能噯氣而無矢氣,是胃失下行而氣但上逆也。

    和胃降逆,逐水蠲飲治之。

    二陳湯去草,加代赭石、旋復(fù)花、神曲、干姜、白芍、川椒、甘遂、澤瀉。

    丹田有寒,胸中有熱,中焦不運,濕甚生蟲。與黃連湯。

    川連 肉桂 吳茱萸 干姜 砂仁 使君子 半夏 青皮 烏藥 花檳榔

    又 蟲痛,面黃吐涎。擬苦辛法。

    川連 桂枝 川椒 蔻仁 烏梅 蕪荑 焦六曲 香附 合金鈴子散

    脘痛兩載,近發(fā)更勤。得溫稍松,過勞則甚。塊居中脘,患處皮冷,法以溫通。

    二陳湯去草,加炮姜、吳茱萸、木香、川樸、歸身、神曲、澤瀉、生熟谷芽。

    又 腹痛有塊,肝脾不和,食少面黃。治以疏和。

    丹參 白芍 懷山藥 茯苓 茯神 冬術(shù) 神曲 香附 砂仁

    仁淵曰∶脘痛屬胃,腹痛屬脾。吞酸嘔苦,俗名肝氣,乃積飲病也?;虻弥膊蜕洌驊n思郁結(jié)。夫肝膽屬木而喜升達,寄根于土。今脾胃為生冷憂思傷其陽和之氣,布化轉(zhuǎn)運失職,肝膽無溫潤升達之機,郁久而肆其橫逆,侮其所勝,脾胃受克,氣機與痰飲凝滯于中脘,故作痛耳。其吞酸嘔苦者,脾寒不化,胃中之水飲停積,如食物置器中不動,其味變焉。稼穡味甘,今胃不能化,木乘其勝,而齊木之味,化而為酸,齊膽火之味,化而為苦。木氣沖逆,泛嘔不已,久久積飲成囊,亦生癖塊。由餐涼而起者,尚可治;由七情而起者,每成噎膈。蓋憂思既久,中陽受傷,嘔多胃汁槁枯,始則陽氣傷,繼則陰津竭,營衛(wèi)少生化之源,胃管干癟,腸液不充矣。徒恃醫(yī)藥無益,須怡神靜養(yǎng)。治法喻氏進退黃連湯,最有深意,辛以化胃,苦以降逆,所謂能變胃而不受胃變也。羅謙甫治中湯亦合,用金以制木。若南陽之栝蔞薤白等,或辛或苦,或通或潤,皆可用,務(wù)在通中焦陽氣,使脾胃之陰凝開,肝木之郁結(jié)達,其痛自已。若腹痛須分部位,當臍太陰,臍旁少陰,少腹厥陰。尤宜辨寒熱虛實,大抵寒多熱少,虛多實少,熱者多實,虛者多寒。《內(nèi)經(jīng)·舉痛論》∶寒者八九,熱者一二,須從脈證細辨焉。濕郁之年,亦多是證,亦脾胃為寒濕所郁,陽氣不得宣化耳。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