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查古籍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1930年,Wolff,parkinson和White三氏首先報導一組具有P-R間期短,QRS波群時間長和陣發(fā)性心動過速反復發(fā)作三大特點的心電圖改變,稱為W-P-W綜合征。其異常心電圖的產(chǎn)生原因系由于正常傳導途徑之外,尚存在著一額外的特殊傳導途徑,稱之為旁路或副傳導束。當正常房室傳導徑路下傳的激動尚未到達之前,激動通過各副傳導束預先激動了心肌的一部分,故命名為預激綜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
圖14-8-30預激癥候群示意圖(見正文解釋)
常見的異常傳導線有:①肯氏(Kent)束,旁道位于房室之間(圖14-8-30),可在右側或左側,來自心房的激動可繞過房室結通過旁道直接激動心室,因而心電圖上表現(xiàn)為P-R間期縮短,QRS波群起始部粗鈍、增寬(即有予激波);②杰姆氏(James)束;旁道起源于后結間束;繞過房室結進入其下部與希氏束相連(圖14-8-30),竇房結下傳的激動繞過房室結,但經(jīng)希氏束下傳心室,因此僅表現(xiàn)為P-R間期縮短,無予激波及QRS波群時間延長;③馬海姆(Mahaim)束:旁道起源于房室結的下端或希氏束,繞過左、右束支與室間隔相連(圖14-8-30),因此竇性下傳的激動經(jīng)過房室結,然后再經(jīng)此旁道首先激動心室,故心電圖僅表現(xiàn)為QRS時間長,有予激波,但無P-P間期縮短,如若同時存在James與Mahaim二條旁道(圖14-8-30D)其心電圖表現(xiàn)與肯氏束型相似,各類心電圖表現(xiàn)如下:
1.典型予激癥候群激動主要通過肯氏束形成。(圖14-8-31)
圖14-8-31典型預激癥候群心電圖和正常心電圖的比較
(1)Q-R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