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物理診斷學(xué)》 三、叩診

    (一)叩診的方法與順序

    叩診時病人宜采取坐位或仰位。解開衣服,肌肉放松,呼吸均勻。檢查前胸時,胸部前挺;檢查背部時,病人頭向前略垂,軀干稍向前彎,兩肩自然下垂,兩手置于膝上,必要時兩手抱對側(cè)肩部或肘部,以使背部平坦。

    叩診順序應(yīng)先胸后背,自上而下,左右對比,即由肺尖部向下,沿肋間由前向后進行叩診,注意辨別輕微叩診音的變化。叩診前胸及兩側(cè)時,板指應(yīng)與肋間平行。叩背部板指可與脊柱平行,叩肩胛下角水平以下的部位時,板指仍保持與肋間隙平行。叩診力量要均勻一致,叩診的輕重應(yīng)視被檢查部位胸壁的厚薄,肌肉的狀態(tài)而定。

    (二)正常的肺部叩診音

    正常肺部叩診音為清音,肺組織復(fù)蓋心臟,肝臟實質(zhì)臟器部位的叩診音為濁音。左下胸部,因正常的肺組織與含氣的胃泡相重疊,所以叩診時有一鼓音區(qū)。

    正常肺部叩診音的音響強弱及音調(diào)高低與肺臟含氣量、胸壁的厚薄等因素有關(guān)。前胸上部較下部叩診音稍濁。因上葉體積較小,含氣量較少,且該部肌肉較多,右肺上部叩診音比左肺上部稍濁,系由于右側(cè)胸肌比左側(cè)稍厚及右上肺體積較小之故;背后叩診音較胸前稍濁,因背后肌肉較多。但上述這些正常差異一般不明顯。

    (三)肺部定界叩診

    1.肺上界

    肺上界即肺尖的上界,檢查方法自斜方肌前緣中央部開始叩診為清音,移向外側(cè),當(dāng)清音變?yōu)闈嵋魰r用筆作一記號,再由外叩向內(nèi)側(cè),至清音變?yōu)闈嵋?,此清音范圍即為肺尖的寬度。正常肺尖上緣在鎖骨上2-3厘米,右側(cè)較為稍窄,因右肺尖的位置較低,且右側(cè)肩胛帶的肌肉常較發(fā)達。一側(cè)肺上界縮小,見于肺尖部結(jié)核;明顯狹小可為該側(cè)肺尖纖維性變或萎縮;肺氣腫時叩診音可增強。

    2.肺下界

    (1)正常肺下界及其改變:叩診肺下界時,一般先叩右側(cè)、后叩左側(cè),在平靜呼吸時,自上而下沿鎖骨中線、腋中線、肩胛下角線等各垂直線進行叩診。除在右鎖骨中線上叩診音由清音先變?yōu)闈嵋簦ǚQ肺肝界,即肝上界),后由濁音變?yōu)閷嵰籼帪榉蜗陆?,在其他垂直線上由清音變?yōu)閷嵰籼?,即為該垂直線上的肺上界。

    正常人肺下界的位置,右肺下界在鎖骨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腋前線上第七肋間隙;腋中線上第八肋間隙;腋后線上第九肋間隙;肩胛下角線上第十肋骨。臨床檢查時常簡用鎖骨中線、腋中線及肩胛下角線的位置(第六、八肋間隙、第十肋骨)。左肺下界除鎖骨中線的下端因受心臟濁音區(qū)及胃泡鼓音區(qū)的影響,不易確定外,其它均與右肺相同。

    肺下界的改變:在生理情況下瘦長體型者其肺下界可低一肋;兒童及矮胖者可升高一肋;妊娠末期,兩側(cè)肺下界上升。病理情況下,兩側(cè)肺下界下降常見于腫氣腫;兩側(cè)肺下界上升常見于腹內(nèi)壓升高,如高度腹水、氣腹、鼓腸及巨大腹腔腫瘤;一側(cè)肺下界上升,見于同側(cè)肺不張、胸腔積液、肝、脾腫大、膈下膿腫等。

    (2)肺下界移動度及其改變:正常人肺下界移動范圍約為4-8厘米。肺下界移動范圍與肋膈竇的大小有關(guān)。因此肺下界的移動范圍在胸腔各部位亦不同,在腋中線及腋后線處最大。

    叩診方法:先讓病人平靜呼吸,一般在腋中線及肩胛下角線上進行自上而下叩診,先定出肺下界,再讓病人深吸一口氣后暫時屏住,重新測定肺下界;最后深吸一口氣暫時屏住,再重新測定肺下界,如此測定肺下界的上下移動范圍。當(dāng)肺有炎癥或水腫,肺組織彈性減低(肺氣腫)、局部胸膜粘連時,肺下界移動度減少;當(dāng)胸腔大量積液或氣胸、胸膜完全粘連、膈肌麻痹時,肺下界移動度可消失。

    (四)肺部異常叩診音

    正常的肺臟,除掩蓋心、肝部分外,叩診時均為清音,如出現(xiàn)濁音、實音、鼓音或過清音則為異常叩診音,提示肺及胸膜、胸壁的病理改變。異常叩診音的程度取決于病變的大小,部位及性質(zhì)。深部的病灶(離胸壁表面5cm以上)、小范圍病灶(小于3cm)或少量胸腔積液(250ml以下),常不能發(fā)現(xiàn)叩診音變化;散在疏松的病灶可引起輕度濁音;大面積致密度高且接近胸壁表面者可出現(xiàn)明顯濁音;大量胸腔積液則為實音。

    1.病理性濁音或?qū)嵰?/p>

    (1)肺組織含氣量減少或消失 如肺炎、肺結(jié)核、肺膿腫、肺不張、高度腫水腫及廣泛的腫纖維化。

    (2)肺內(nèi)形成無氣組織 如肺癌、包囊蟲病等。

    (3)胸膜病變 如胸腔積液、胸膜增厚、胸壁病變(胸壁水腫、腫瘤等)。

    2.病理性鼓音

    (1)肺內(nèi)較大空洞 如肺結(jié)核、肺膿腫形成的空洞,肺內(nèi)腫瘤或囊腫破潰后所形成的空腔可為鼓音。但空洞一般要大于3-4cm,并且靠近胸壁。

    (2)氣胸

    3.過清音

    又稱過度反響,其音調(diào)較清音高而強,較鼓音低,為介于清音、鼓音之間的叩診音。見于肺氣腫者。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