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bǔ)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yùn)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查古籍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bǔ)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yùn)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凡溫病發(fā).必渴而煩擾.脅滿口苦.惡熱而不惡寒.明系自內(nèi)發(fā)出.更無表證.雖經(jīng)絡(luò)不同.必先少陽.以春行風(fēng)木之令也.
一法.少陽陽明合?。镒C多者.承氣湯.
一法.三陽合?。蟛窈鷾螂p解散.
一法.若少陽經(jīng)有客邪而發(fā).脈弦兩額旁痛.寒熱口苦.宜小柴胡去人參、姜、半.加栝蔞根.有嘔者但去人參.
一法.脈微緊.兼惡寒頭痛.宜梔子豉湯.或益元散加蔥、豉、薄荷.熱甚涼膈散.去大黃、樸硝.加蔥、豉.
一法.頭痛如破.暴感外邪.宜葛根蔥白湯.散邪后.用黃芩湯.
一法.脈洪大而數(shù).外熱譫語.熱在三焦也.三黃石膏湯.
一法.凡應(yīng)下證.下后熱不去.或暫解復(fù)熱.再下之.
一法.下后熱不止.脈澀咽痛.胸滿多汗.熱傷血分也.葶藶苦酒湯吐之.
一法.里熱已甚.陽邪怫郁.作戰(zhàn)而不能汗出.雖下證未全者.宜涼膈散.
一法.腹?jié)M煩渴.脈沉實者.三承氣湯選用.勢劇者.合黃連解毒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