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雷公問曰:人生子嗣,天命也。豈盡非人事乎?岐伯曰:天命居半,人事居半也。雷公曰:天可回乎?岐伯曰:天不可回,人事則可盡也。雷公曰:請言人事。岐伯曰:男子不能生子者,病有九;女子不能生子者,病有十也。雷公曰:請晰言之。岐伯曰:男子九病者:精寒也,精薄也,氣餒也,痰盛也,精澀也,相火過旺也,精不能射也,氣郁也,天厭也。女子十病者:胞胎寒也,脾胃冷也,帶脈急也,肝氣郁也,痰氣盛也,相火旺也,腎水衰也,任督病也,膀胱氣化不行也,氣血虛而不能攝也。雷公曰:然則治之奈何?岐伯曰:精寒者,溫其火乎。精薄者,益其髓乎。氣餒者,壯其氣乎。痰盛者,消其涎乎。精澀者,順其水乎?;鹜?,補其精乎。精不能射者,助其氣乎。氣郁者,舒其氣乎。天厭者,增其勢乎,則男子無子而可以有子矣。不可徒益其相火也。胞胎冷者,溫其胞胎乎。脾胃冷者,暖其脾胃乎。帶脈急者,緩其帶脈乎。肝氣郁者,開其肝氣乎。痰氣盛者,消其痰氣乎,相火旺者,平其相火乎。腎水衰者,滋其腎水乎。任督病者,理其任督乎。膀胱氣化不行者,助其腎氣以益膀胱乎。氣血不能攝胎者,益其氣血以攝胎乎,則女子無子而可以有子矣。不可徒治其胞胎也。雷公曰:天師之言,真回天之法也。然用天師法男女仍不生子奈何?岐伯曰:必夫婦德行交虧也。修德以宜男,豈虛語哉。
陳士鐸曰;男無子有九,女無子有十,似乎女多于男也。誰知男女皆一乎,知不一而一者,大約健其脾胃為主,脾胃健而腎亦健矣,何必分男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