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觸犯嚴寒之氣,傷及皮肉,致氣血凝結。初起紫斑硬腫,僵木不知痛癢,名曰凍瘡,宜用陽和解凝膏貼之。若因暴凍著熱或火烘或湯泡,必致皮死潰爛,亦用此膏貼之,三張可愈。
有凍跟凍耳,每遇冬寒則發(fā)者,用茄秸同蔥煎湯浸洗,便不再發(fā)。
凍瘡經(jīng)年不愈者,用獨勝膏涂之效。
獨勝膏
于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日用獨頭蒜杵爛,日中曬熱,涂搽于凍發(fā)之處,即于日中曬干。忌下湯水。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