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查古籍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伍氏方論曰∶夫癰疽發(fā)背,皆有所困,前篇言之詳矣。凡初覺赤腫,先從背脊骨第二陷中兩傍,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名熱腑穴,二處各灸七壯,此能 泄諸陽熱氣,永無癰疽之苦?;蚋羲饩模徽搲褦?shù),則邪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頭項見瘡,宜用騎竹馬法及足三里灸之。
〖愚按〗前論誠為良策,其調理之法,當求首論。
史氏引證
甲戌年,瘍醫(yī)常器之,診太學史氏之母云∶內有蓄熱,防其作疽。至辛巳六月,果背胛微癢,瘡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復作。用膏藥覆之,暈開六寸許,痛不可勝,歸咎于艾。
適遇一僧,自云病瘡甚危,嘗灸八百余壯方蘇。遂用大艾壯如銀杏者,灸瘡頭及四傍各數(shù)壯,痛止,至三十余壯,赤暈悉退。又以艾作團,如梅杏大者四十壯,乃食粥安寢,瘡突四寸,小竅百許,患肉俱壞而愈。
〖愚按〗灼艾之法,必使痛者不痛,不痛者痛,則其毒隨火而散。否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附治驗】
秋官高竹真,患背疽,色黯堅硬,重如負石,神思昏憒可畏。其親廷評鄭沙村請同往治。鄭云∶竹真先任湖廣某縣時,以某河涉險不便,竹真為整治有功。其民為立生祠,凡渡河者,無不禱祭。竹真患此,悉疑立祠致祟。余曰∶不然,病因元氣虛寒,積毒熾盛所致。
遂以杵蒜攤患處,用錢大艾炷灸二十余壯,尚不知。乃攤蒜補艾灸,亦不知。乃著肉灸,良久方知。再灸方痛,內服參附大補之劑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