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正宗》 痘疔第一百十六

    痘疔乃痘毒升發(fā)不盡,留痘心、肝二經(jīng)者發(fā)之。初生紫點,次日變黑,毒淺者,浮高而潤;毒甚者,深陷而焦。其發(fā)多出于七朝上下將靨之際,又生于臀、腿、手、足,身溫疤潤音清者吉;發(fā)在肚腹、腰腎,身熱色枯聲啞者兇。凡見此者,急用針刺疔根,插入蟾酥條,候四邊裂縫、疔搖動者,用刀割去,搽玉紅膏生肌完口;如針無血,插藥干枯不變膿者,終為不治。但此癥屬有余,首尾俱宜加減鼠粘子湯為要也。

    加減鼠粘子湯

    加減鼠粘子湯 花粉知母其藏

    荊芥山梔甘草 燈心竹葉難忘

    鼠粘子 天花粉 知母 荊芥 山梔(各六分) 甘草(三分)

    水二鐘,淡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服。身熱加柴胡、黃芩,有痰加麥冬、貝母,咽啞加玄參、桔梗,切牙加薄荷、石膏,便秘加蜂蜜、玄明粉,昏憒加黃連、朱砂,痂枯加當(dāng)歸、生地,戀疤加蟬蛻、川芎。

    八珍湯(見潰瘍門)

    治痘疔落后,氣血虛弱,膿水出多,不能生肌收斂,宜服之。

    蟾酥條(貝疔瘡門)

    玉紅膏(見腫瘍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