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正宗》 龍泉疽虎須毒第四十五

    此二毒乃腎督二脈分合行布,驟被外邪所搏而成。龍泉疽發(fā)在人中之間,虎須毒生于地角之上。初起疙瘩,次生腫痛,漸發(fā)寒熱,甚者惡心干嘔,腮項俱腫。此穴忌灸,初起宜線針挑破患頂,以蟾酥餅放上膏蓋,使毒有門而泄;四邊 腫,上如意金黃散敷之。內(nèi)有表癥者,荊防敗毒散加芩、連、牛子,里癥內(nèi)疏黃連湯。已成欲其作膿,芎歸內(nèi)托散;膿成脹痛者,針之即愈。潰膿后只宜膏藥換貼,其口易完。此癥多生于元氣壯實者,故多不必服藥自愈。

    芎歸內(nèi)托散

    芎歸內(nèi)托散陳皮 桔?;ǚ圮蜍唠S

    黃 甘草銀花等 虎毒龍泉服最宜

    川芎 當歸 陳皮 茯苓 天花粉 桔梗 銀花 黃 (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后服。

    如意金黃散 內(nèi)疏黃連湯 荊防敗毒散(見時毒門)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
  • 作者:
    張曜孫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