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石榴疽者,乃少陽相火與外濕煎搏而成,其患生在肘尖上一寸是也。初起一點黃粟小泡,根便開大,色紅堅硬,腫如復碗,皮破泛出,疊如榴子,令人寒戰(zhàn),猶如重瘧。初起即灸九壯,內(nèi)服蟾酥丸發(fā)汗以解蘊毒;灸頂上,蟾酥餅貼之膏蓋; 痛處金黃散敷之。內(nèi)服菊花清燥湯、琥珀蠟礬丸;煩躁熱甚者,護心散、金液戊土丹。九日后,患上作膿稠黃,疼苦稍減,表里癥退,飲食微進者,可保無虞,反此為逆。潰后元氣虛弱,雜癥相兼者,照癰疽調(diào)理法治之。
菊花清燥湯
菊花清燥湯生地 知母川歸熟地皮
柴芩甘草升麻等 犀角門冬白芍宜
甘菊(二錢) 川芎 當歸 知母 貝母 白芍 生地 麥門冬 地骨皮(各一錢) 升麻 犀角 甘草 柴胡 黃芩(各五分)
水二鐘,淡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八分,食后服。
蟾酥丸(見疔瘡門)
琥珀蠟礬丸 護心散 如意金黃散(俱見腫瘍門)
金液戊土丹(見脫疽門)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石榴疽者,乃少陽相火與外濕煎搏而成,其患生在肘尖上一寸是也。初起一點黃粟小泡,根便開大,色紅堅硬,腫如復碗,皮破泛出,疊如榴子,令人寒戰(zhàn),猶如重瘧。初起即灸九壯,內(nèi)服蟾酥丸發(fā)汗以解蘊毒;灸頂上,蟾酥餅貼之膏蓋; 痛處金黃散敷之。內(nèi)服菊花清燥湯、琥珀蠟礬丸;煩躁熱甚者,護心散、金液戊土丹。九日后,患上作膿稠黃,疼苦稍減,表里癥退,飲食微進者,可保無虞,反此為逆。潰后元氣虛弱,雜癥相兼者,照癰疽調(diào)理法治之。
菊花清燥湯
菊花清燥湯生地 知母川歸熟地皮
柴芩甘草升麻等 犀角門冬白芍宜
甘菊(二錢) 川芎 當歸 知母 貝母 白芍 生地 麥門冬 地骨皮(各一錢) 升麻 犀角 甘草 柴胡 黃芩(各五分)
水二鐘,淡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八分,食后服。
蟾酥丸(見疔瘡門)
琥珀蠟礬丸 護心散 如意金黃散(俱見腫瘍門)
金液戊土丹(見脫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