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鸛口疽,乃三陰虧損督脈之經(jīng)濁氣、濕痰流結(jié)而成。其患發(fā)在尾閭之穴,高骨頭尖,初起形似魚肫,久則突如鸛嘴,朝寒暮熱,日輕夜重,潰后稀膿出而無禁,又或鮮血出而不停。凡發(fā)此者,壯年猶可,老年為慮。
初起宜滋陰除濕湯和之;已成未潰者,和氣養(yǎng)榮湯托之;潰而不斂者,滋腎保元湯補之;久而成漏者,琥珀蠟礬丸兼先天大造丸服之甚妙。
滋陰除濕湯
滋陰除濕湯知母 白芍芎歸熟地芩
柴陳貝母兼澤瀉 骨皮甘草效多靈
治鸛口疽初起朝寒暮熱,日輕夜重、如瘧等癥。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熟地(各一錢) 柴胡 黃芩 陳皮 知母 貝母(各八分) 澤瀉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和氣養(yǎng)榮湯
和氣養(yǎng)榮湯術(shù) 參苓熟地共陳皮
丹皮甘草沉香等 還有當(dāng)歸在后隨
治前癥已成不得內(nèi)消者,宜此藥托之。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黃 茯苓 丹皮 當(dāng)歸 熟地(各一錢) 沉香 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滋腎保元湯
滋腎保元湯杜仲 參 術(shù)附桂丹皮
歸苓萸肉并甘草 棗姜熟地要相隨
治前癥元氣虛弱,膿水淋漓,久而不斂者服之。
人參 黃 白術(shù) 茯苓 歸身 杜仲 山萸肉 牡丹皮 熟地(各一錢) 附子 肉桂 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蓮肉七枚,食前煎服。
琥珀蠟礬丸(見腫瘍門)
先天大造丸(見流注門)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fù)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fēng)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鸛口疽,乃三陰虧損督脈之經(jīng)濁氣、濕痰流結(jié)而成。其患發(fā)在尾閭之穴,高骨頭尖,初起形似魚肫,久則突如鸛嘴,朝寒暮熱,日輕夜重,潰后稀膿出而無禁,又或鮮血出而不停。凡發(fā)此者,壯年猶可,老年為慮。
初起宜滋陰除濕湯和之;已成未潰者,和氣養(yǎng)榮湯托之;潰而不斂者,滋腎保元湯補之;久而成漏者,琥珀蠟礬丸兼先天大造丸服之甚妙。
滋陰除濕湯
滋陰除濕湯知母 白芍芎歸熟地芩
柴陳貝母兼澤瀉 骨皮甘草效多靈
治鸛口疽初起朝寒暮熱,日輕夜重、如瘧等癥。
川芎 當(dāng)歸 白芍 熟地(各一錢) 柴胡 黃芩 陳皮 知母 貝母(各八分) 澤瀉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和氣養(yǎng)榮湯
和氣養(yǎng)榮湯術(shù) 參苓熟地共陳皮
丹皮甘草沉香等 還有當(dāng)歸在后隨
治前癥已成不得內(nèi)消者,宜此藥托之。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黃 茯苓 丹皮 當(dāng)歸 熟地(各一錢) 沉香 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滋腎保元湯
滋腎保元湯杜仲 參 術(shù)附桂丹皮
歸苓萸肉并甘草 棗姜熟地要相隨
治前癥元氣虛弱,膿水淋漓,久而不斂者服之。
人參 黃 白術(shù) 茯苓 歸身 杜仲 山萸肉 牡丹皮 熟地(各一錢) 附子 肉桂 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蓮肉七枚,食前煎服。
琥珀蠟礬丸(見腫瘍門)
先天大造丸(見流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