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外科心法要訣》 上馬癰下馬癰

    上馬癰與下馬癰,上左下右折紋生,膀胱濕熱憂憤起,黑陷屬重高腫輕。

    【注】此證生于臀肉之下折紋中,屬膀胱經(jīng)濕熱又兼七情不和,憂憤凝滯而成。初起如粟,黃膿小 ,漸生 痛,寒熱往來,高腫紅亮為輕,平陷黑硬為重。初服荊防敗毒散以退寒熱、次服內(nèi)托羌活湯;膿勢將成,服托里透膿湯。其余內(nèi)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上馬癰下馬癰圖(圖缺)

    內(nèi)托羌活湯

    羌活 黃柏(酒炒,各二錢) 黃 (一錢五分)

    當(dāng)歸尾 陳皮 本 連翹 蒼術(shù)(炒) 甘草(炙) 防風(fēng)(各一錢) 肉桂(三分)

    水一盅,酒半盅,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內(nèi)托羌活宣堅(jiān)硬,燥濕能托臀下癰,歸黃陳柏同甘草, 本連翹蒼桂風(fēng)。

    荊防敗毒散(見項(xiàng)部腦疽)

    托里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