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緩疽脾經(jīng)氣積凝,少腹旁生堅又疼,數(shù)月不潰生寒熱,食少削瘦效難成。
【注】此證由太陰脾經(jīng)氣滯寒積而成。生于少腹之旁,堅硬如石,不紅不熱,痛引腰腿,數(shù)月不潰;若兼食少削瘦者,終屬敗證,不可棄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內(nèi)消散,不應不可強消,徒損胃氣,以十全大補湯加烏藥、附子、胡蘆巴溫補之,外用木香餅熨之,兼用獨頭蒜搗爛,鋪于患上艾壯灸之,以知熱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潰為效。若潰后,即按癰疽潰瘍門治法。
緩疽圖(圖缺)
山甲內(nèi)消散(見中脘疽)
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木香餅(見乳部乳中結核)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緩疽脾經(jīng)氣積凝,少腹旁生堅又疼,數(shù)月不潰生寒熱,食少削瘦效難成。
【注】此證由太陰脾經(jīng)氣滯寒積而成。生于少腹之旁,堅硬如石,不紅不熱,痛引腰腿,數(shù)月不潰;若兼食少削瘦者,終屬敗證,不可棄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內(nèi)消散,不應不可強消,徒損胃氣,以十全大補湯加烏藥、附子、胡蘆巴溫補之,外用木香餅熨之,兼用獨頭蒜搗爛,鋪于患上艾壯灸之,以知熱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潰為效。若潰后,即按癰疽潰瘍門治法。
緩疽圖(圖缺)
山甲內(nèi)消散(見中脘疽)
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木香餅(見乳部乳中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