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麻

    《全國中草藥匯編》:水麻別名

    水麻柳、水蘇麻

    來源

    蕁麻科水麻Debregeasia edulis (Sieb. et Zucc.) Wedd.,以莖皮、葉入藥。

    生境分布

    甘肅、陜西、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

    性味

    辛、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止血解毒。主治小兒急驚風,風濕關節(jié)痛,咳血,癰癤腫毒。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水麻拼音注音Shuǐ Má別名

    溝邊木、假密蒙、折骨藤、水細麻、水玄麻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大葉苧麻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ehmeria penduliflora Wedd[B.macrophylaD.Do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1600m的山坡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灌木或小喬木,高1.5-3m。枝條粗壯,四棱形,疏生短糙伏毛。葉對生;葉柄長1-3cm;托葉披針形;葉片近革質(zhì),披針形,長12-24cm,寬2-4.8cm,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常稍不對稱,邊緣密生小牙齒;有明顯的3條基生脈,上面脈下陷形成泡狀隆起,下面疏生短糙毛?;▎涡?,由團傘花序組成穗狀花序,雄花序腋生,較葉短;雄花直徑約1.5mm,數(shù)朵簇生;雌花序比葉短或近等長,下垂;雌花簇球形,直徑約4mm,密集,有多數(shù)花。瘦果狹倒卵形,長約2mm?;?、果期夏、秋季。

    性味

    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消積;解毒。主小兒疳積;小兒頭瘡;中耳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ǔ Shí Zǐ英文名FRUCTUS BROUSSONETIAE來源本品為??浦参飿嫎銪roussoneria papyrifera (L.) Vent.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洗凈,曬干,除去灰白色膜狀宿萼及雜質(zhì)。......
  • 《中藥大辭典》:楮樹根拼音注音Chǔ Shù Gēn別名谷樹子根(《本經(jīng)逢原》),谷木蔃(《生草藥手冊》)。出處《分類草藥性》來源為桑科植物構樹的嫩根或根皮。9~10月采。性味①《重慶草藥》:“味甘,性微寒,無毒?!阿凇稄V西中草藥》:“味微......
  • 《中藥大辭典》:楮樹白皮拼音注音Chǔ Shù Bái Pí別名谷木皮(《吳普本草》),楮樹皮(《別錄》),谷白皮(《千金方》),楮白皮(《圣濟總錄》),構皮(《草木便方》)。出處《綱目》來源為??浦参飿嫎錁淦さ捻g皮部。性味①《藥性論》:“......
  • 《中藥大辭典》:楮皮間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別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樹汁、五金膠漆(《日華子本草》),構膠、楮樹汁(《綱目》)。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來源為??浦参飿嫎淝o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匯言》:“味甘,氣平......
  • 《中藥大辭典》:楮莖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種植物構樹的樹枝。功能主治治風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阿凇毒V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皬头街伪┏嘌弁?,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