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藏氏蓼、凹葉蓼、水犁壁草、火燙草、拉拉草、紅降龍草
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戟葉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草地、濕水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莖直立或上升,下部有時(shí)平臥,有匍匐枝,四棱形,沿棱有倒構(gòu)刺。葉互生;葉柄有狹翅和刺毛;托葉鞘膜質(zhì),圓筒狀,通常邊緣草質(zhì),綠色,向外反卷;葉片戟形,長(zhǎng)4-9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略呈心形,邊緣有短睫毛,上面疏生伏毛,下面沿葉脈生伏毛。聚傘花序項(xiàng)生或腋生;苞片卵形,綠色,生短毛;花梗密生腺毛和短毛;花白色或淡紅色;花被5深裂;雄蕊8;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卵形,有三棱,黃褐色,平滑,無(wú)光澤。花果期7-8月。
戟葉蓼全草中含水蓼素(persicarin)[1],槲皮甙(quercitrin)[2]。其芽葉中含矢車菊甙(chrysanthemin),卡寧(canin),花青素鼠李葡萄糖甙(keracyanin),石蒜花青甙(lycori-cyanin),芍藥花甙(paeonin),矢車菊素(cyanidin)飛燕草素(del-Phinidin),芍藥花素(peonidin),錦葵花素(malvidin)[3],和 2,6-二甲氧基苯配(2,6-dimethoxy benzoquinone)[4]。
本品所含槲皮甙有抗病毒作用,對(duì)鼠體組織和雞胚中的流感病毒A有消除作用,也有抗水皰性口炎病毒作用[1]。本品所含2,6-二甲氧基苯醌對(duì)苯并咪唑類抗真菌藥有解毒作用[2]。
胃經(jīng)
苦;辛;性寒
祛風(fēng)清熱;活血止痛。主風(fēng)熱頭痛;咳嗽;癌疹;痢疾;跌打傷痛;干血癆
內(nèi)服:煎湯,9~159。外用:適量,研求調(diào)敷。
《植物名實(shí)圖考》:搗漿,以新汲水沖服,療痧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藏氏蓼、凹葉蓼、水犁壁草、火燙草、拉拉草、紅降龍草
出處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戟葉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谷草地、濕水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
原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莖直立或上升,下部有時(shí)平臥,有匍匐枝,四棱形,沿棱有倒構(gòu)刺。葉互生;葉柄有狹翅和刺毛;托葉鞘膜質(zhì),圓筒狀,通常邊緣草質(zhì),綠色,向外反卷;葉片戟形,長(zhǎng)4-9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略呈心形,邊緣有短睫毛,上面疏生伏毛,下面沿葉脈生伏毛。聚傘花序項(xiàng)生或腋生;苞片卵形,綠色,生短毛;花梗密生腺毛和短毛;花白色或淡紅色;花被5深裂;雄蕊8;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卵形,有三棱,黃褐色,平滑,無(wú)光澤。花果期7-8月。
化學(xué)成分戟葉蓼全草中含水蓼素(persicarin)[1],槲皮甙(quercitrin)[2]。其芽葉中含矢車菊甙(chrysanthemin),卡寧(canin),花青素鼠李葡萄糖甙(keracyanin),石蒜花青甙(lycori-cyanin),芍藥花甙(paeonin),矢車菊素(cyanidin)飛燕草素(del-Phinidin),芍藥花素(peonidin),錦葵花素(malvidin)[3],和 2,6-二甲氧基苯配(2,6-dimethoxy benzoquinone)[4]。
藥理作用本品所含槲皮甙有抗病毒作用,對(duì)鼠體組織和雞胚中的流感病毒A有消除作用,也有抗水皰性口炎病毒作用[1]。本品所含2,6-二甲氧基苯醌對(duì)苯并咪唑類抗真菌藥有解毒作用[2]。
歸經(jīng)胃經(jīng)
性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清熱;活血止痛。主風(fēng)熱頭痛;咳嗽;癌疹;痢疾;跌打傷痛;干血癆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9。外用:適量,研求調(diào)敷。
各家論述《植物名實(shí)圖考》:搗漿,以新汲水沖服,療痧癥。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