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耳疳時出黑臭膿,青震白纏黃色 ,胃濕相兼肝經(jīng)火,紅風偏肝血熱成。
【注】此證耳內悶腫出膿,因膿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膿者,名耳疳;出青膿者,名震耳;出白膿者,如纏耳;出黃膿者,名 耳,俱由胃濕與肝火相兼而成,宜柴胡清肝湯主之。氣實火盛者,以龍膽瀉肝湯服之。惟風耳則出紅膿,偏于肝經(jīng)血熱,宜用四物湯加丹皮、石菖蒲服之。外俱用醬茄內自然油滴之,俟膿凈換滴耳油,時時滴入,腫消生肌自愈。
耳部六證圖(圖缺)
滴耳油
核桃仁研爛,擰油去渣,得油一錢,兌冰片二分。每用少許,滴于耳內。
【方歌】滴耳油治耳疳證,膿凈滴之效更深,核桃擰油消腫痛,冰片發(fā)散熱通神。
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
龍膽瀉肝湯(見腰部纏腰火丹)
四物湯(見潰瘍門)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耳疳時出黑臭膿,青震白纏黃色 ,胃濕相兼肝經(jīng)火,紅風偏肝血熱成。
【注】此證耳內悶腫出膿,因膿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膿者,名耳疳;出青膿者,名震耳;出白膿者,如纏耳;出黃膿者,名 耳,俱由胃濕與肝火相兼而成,宜柴胡清肝湯主之。氣實火盛者,以龍膽瀉肝湯服之。惟風耳則出紅膿,偏于肝經(jīng)血熱,宜用四物湯加丹皮、石菖蒲服之。外俱用醬茄內自然油滴之,俟膿凈換滴耳油,時時滴入,腫消生肌自愈。
耳部六證圖(圖缺)
滴耳油
核桃仁研爛,擰油去渣,得油一錢,兌冰片二分。每用少許,滴于耳內。
【方歌】滴耳油治耳疳證,膿凈滴之效更深,核桃擰油消腫痛,冰片發(fā)散熱通神。
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
龍膽瀉肝湯(見腰部纏腰火丹)
四物湯(見潰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