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百會疽在巔頂結,經(jīng)屬督脈百會穴,初如粟米漸如錢,甚似葡萄堅似鐵。高腫熱實清毒火,平塌陽虛溫補怯,腫連耳項動痰聲,七日不潰命必絕。
【注】此百會疽又名玉頂發(fā),生在巔頂正中,屬督脈經(jīng)百會穴。由膏粱太過,火毒凝結而成。初起形如粟米,漸腫根大如錢,甚則形似葡萄,堅硬如鐵,高尖紅腫, 熱疼痛,瘡根收束,憎寒壯熱,大渴隨飲隨干,口苦唇焦,便秘煩躁,脈見洪數(shù)者,此屬氣實。
宜服黃連消毒飲,以清毒火,外敷沖和膏。若漫腫平塌,紫暗堅硬, 痛根散,惡寒便瀉,脈見細數(shù)者,此屬陽虛,宜服十全大補湯,以溫補之,外敷回陽玉龍膏。若面赤過煩,口干不渴,唇潤者,此屬陽虛浮泛,宜服桂附地黃丸,引火歸源,更用生附子餅,置兩足心涌泉穴,各灸五壯,以泄其毒。初起貼琥珀膏,已潰糝黃靈藥、太乙膏蓋貼;腐盡,再易生肌之藥治之。若腫連耳項,痰如拽鋸,七日無膿不潰,神昏者命必絕矣!
百會疽圖(圖缺)
黃連消毒飲
蘇木(二分) 甘草(三分) 陳皮(二分) 桔梗(五分) 黃芩(五分) 黃柏(五分) 人參(三分) 本(五分) 防己(五分) 防風(四分) 知母(四分) 羌活(一分)獨活(四分) 連翹(四分) 黃連(一錢) 生地黃(四分) 黃 (二錢) 澤瀉(二分) 當歸尾(四分)
水煎,食遠溫服【方歌】黃連消毒清毒火,諸般火證服最良,蘇木甘草陳皮桔,芩柏人參 二防,知母羌活獨活等,連翹黃連生地黃,黃 澤瀉當歸尾,服后最忌飲寒涼。
沖和膏 四陽玉龍膏(俱見腫瘍門)
生肌散 十全大補湯 黃靈藥 太乙膏(俱見潰瘍門)
桂附地黃丸 附子餅(見前灸法)
琥珀膏(見后發(fā)際瘡)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百會疽在巔頂結,經(jīng)屬督脈百會穴,初如粟米漸如錢,甚似葡萄堅似鐵。高腫熱實清毒火,平塌陽虛溫補怯,腫連耳項動痰聲,七日不潰命必絕。
【注】此百會疽又名玉頂發(fā),生在巔頂正中,屬督脈經(jīng)百會穴。由膏粱太過,火毒凝結而成。初起形如粟米,漸腫根大如錢,甚則形似葡萄,堅硬如鐵,高尖紅腫, 熱疼痛,瘡根收束,憎寒壯熱,大渴隨飲隨干,口苦唇焦,便秘煩躁,脈見洪數(shù)者,此屬氣實。
宜服黃連消毒飲,以清毒火,外敷沖和膏。若漫腫平塌,紫暗堅硬, 痛根散,惡寒便瀉,脈見細數(shù)者,此屬陽虛,宜服十全大補湯,以溫補之,外敷回陽玉龍膏。若面赤過煩,口干不渴,唇潤者,此屬陽虛浮泛,宜服桂附地黃丸,引火歸源,更用生附子餅,置兩足心涌泉穴,各灸五壯,以泄其毒。初起貼琥珀膏,已潰糝黃靈藥、太乙膏蓋貼;腐盡,再易生肌之藥治之。若腫連耳項,痰如拽鋸,七日無膿不潰,神昏者命必絕矣!
百會疽圖(圖缺)
黃連消毒飲
蘇木(二分) 甘草(三分) 陳皮(二分) 桔梗(五分) 黃芩(五分) 黃柏(五分) 人參(三分) 本(五分) 防己(五分) 防風(四分) 知母(四分) 羌活(一分)獨活(四分) 連翹(四分) 黃連(一錢) 生地黃(四分) 黃 (二錢) 澤瀉(二分) 當歸尾(四分)
水煎,食遠溫服【方歌】黃連消毒清毒火,諸般火證服最良,蘇木甘草陳皮桔,芩柏人參 二防,知母羌活獨活等,連翹黃連生地黃,黃 澤瀉當歸尾,服后最忌飲寒涼。
沖和膏 四陽玉龍膏(俱見腫瘍門)
生肌散 十全大補湯 黃靈藥 太乙膏(俱見潰瘍門)
桂附地黃丸 附子餅(見前灸法)
琥珀膏(見后發(fā)際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