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報春花科排草屬植物紅毛對筋草Lysimachia hypericoides Hemsl.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凈曬干。
酸、澀,涼。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癰瘡腫毒,胃腸出血,血崩。
0.5~1兩。
始載于《全國中草藥匯編》。
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巴山過路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machia hypericoides Hems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2200m的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西北、四川東部、貴州北部。
多年生草本。莖通常數(shù)條簇生,高15-30cm,鈍四棱形,密被褐色短柔毛,通常中上部有分枝。單葉對生,在莖端偶有互生;無柄;位于莖中上部的葉片較小,卵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6cm,寬1-1.8cm,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近圓形或闊楔形,兩面均有粒狀腺點,初被稍密的小剛毛,老時近無毛,側(cè)脈4-5對,網(wǎng)脈不明顯;莖中部葉卵形,向莖基部漸次縮小成圓形或呈鱗片狀,先端鈍,基部半抱莖。花單生于莖中上部葉腋或在整端稍密聚;花梗長5-20mm;花萼長約5mm,5分裂近達基部,裂片線狀披針形,寬約1mm,背面被短柔毛,中肋顯著;花冠黃色,幅狀,直徑1-1.5cm,5分裂,基部合生約1mm,裂片倒卵狀橢圓形,長約5mm,寬3-4mm,先端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成高約0.5mm的環(huán),分離部分長約2mm;花藥線形,長1-1.5mm;子房上位,卵珠形,1室,花柱長約3mm。蒴果近球形,直徑約3mm,褐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心;肝經(jīng)
酸;性涼
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吐血;便血;血崩;癰腫瘡毒
內(nèi)服:煎湯,15~30g。
《全國中草藥匯編》:酸、澀、涼。治癰瘡腫毒,胃腸出血、血崩。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報春花科排草屬植物紅毛對筋草Lysimachia hypericoides Hemsl.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凈曬干。
性味酸、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癰瘡腫毒,胃腸出血,血崩。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紅毛對筋草拼音注音Hónɡ Máo Duì Jīn Cǎo出處始載于《全國中草藥匯編》。
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巴山過路黃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machia hypericoides Hems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2200m的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西北、四川東部、貴州北部。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莖通常數(shù)條簇生,高15-30cm,鈍四棱形,密被褐色短柔毛,通常中上部有分枝。單葉對生,在莖端偶有互生;無柄;位于莖中上部的葉片較小,卵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6cm,寬1-1.8cm,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近圓形或闊楔形,兩面均有粒狀腺點,初被稍密的小剛毛,老時近無毛,側(cè)脈4-5對,網(wǎng)脈不明顯;莖中部葉卵形,向莖基部漸次縮小成圓形或呈鱗片狀,先端鈍,基部半抱莖。花單生于莖中上部葉腋或在整端稍密聚;花梗長5-20mm;花萼長約5mm,5分裂近達基部,裂片線狀披針形,寬約1mm,背面被短柔毛,中肋顯著;花冠黃色,幅狀,直徑1-1.5cm,5分裂,基部合生約1mm,裂片倒卵狀橢圓形,長約5mm,寬3-4mm,先端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合生成高約0.5mm的環(huán),分離部分長約2mm;花藥線形,長1-1.5mm;子房上位,卵珠形,1室,花柱長約3mm。蒴果近球形,直徑約3mm,褐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歸經(jīng)心;肝經(jīng)
性味酸;性涼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吐血;便血;血崩;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酸、澀、涼。治癰瘡腫毒,胃腸出血、血崩。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