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腸垢者,腸間津液垢膩也,由熱痢蘊(yùn)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出第十七卷中)
肘后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烏梅(二十枚)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石榴(一枚)
上一味合皮搗,絞取汁,隨多少服之,最良。
備急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赤石脂 桂心 干姜 附子(炮)
上四味等分,搗篩,蜜丸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飲下。(肘后同出第六卷中)
文仲治久水痢難斷方。
黃連(二兩) 黃柏(二兩) 阿膠(二兩炙)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苦酒蜜各半升煮,納阿膠令烊,又納諸藥,令可丸,飲服三丸,日四,此是古方極要。
《醫(yī)學(xué)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醫(yī)學(xué)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xué)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病源腸垢者,腸間津液垢膩也,由熱痢蘊(yùn)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出第十七卷中)
肘后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烏梅(二十枚)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石榴(一枚)
上一味合皮搗,絞取汁,隨多少服之,最良。
備急療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
赤石脂 桂心 干姜 附子(炮)
上四味等分,搗篩,蜜丸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飲下。(肘后同出第六卷中)
文仲治久水痢難斷方。
黃連(二兩) 黃柏(二兩) 阿膠(二兩炙)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苦酒蜜各半升煮,納阿膠令烊,又納諸藥,令可丸,飲服三丸,日四,此是古方極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