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夫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今熱氣未散,與諸陽并,所以陽獨盛,陰偏虛,雖復(fù)病后仍不得眠者,陰氣未復(fù)于本故也。(出第仲景傷寒論療傷寒發(fā)汗若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劇則反復(fù)顛倒,心內(nèi)苦痛懊 者,屬梔子豉湯證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物,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豉,分溫再服,得吐,止后服。
肘后療大病瘥后虛煩不得眠,腹中疼痛懊 ,烏梅豉湯方。
豉(七合綿裹) 烏梅(十四枚擘)
上二物,以水四升,煮烏梅取二升半,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無烏梅用梔子四枚。
又半夏茯苓湯方
半夏(三兩洗) 秫米(一升) 茯苓(四兩)
上三味切,以千里流水一石,揚之萬遍,澄取二斗,合煮諸藥,得五升,去滓,溫分五服。忌羊肉餳酢等物。(并出第一卷中)
深師酸棗湯,療傷寒及吐下后心煩乏氣晝夜不眠方。
酸棗仁(四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母(二兩知母也) 茯苓(二兩)芎(二兩) 干姜(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酸棗取一斗,去棗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出第十四卷中)
《明醫(yī)雜著》(公元 1549 年)明.王綸(節(jié)齋)著。六卷。內(nèi)容為醫(yī)論、諸證、小兒證治等,此書也受朱震亨學(xué)說的影響。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夫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今熱氣未散,與諸陽并,所以陽獨盛,陰偏虛,雖復(fù)病后仍不得眠者,陰氣未復(fù)于本故也。(出第仲景傷寒論療傷寒發(fā)汗若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劇則反復(fù)顛倒,心內(nèi)苦痛懊 者,屬梔子豉湯證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物,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豉,分溫再服,得吐,止后服。
肘后療大病瘥后虛煩不得眠,腹中疼痛懊 ,烏梅豉湯方。
豉(七合綿裹) 烏梅(十四枚擘)
上二物,以水四升,煮烏梅取二升半,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無烏梅用梔子四枚。
又半夏茯苓湯方
半夏(三兩洗) 秫米(一升) 茯苓(四兩)
上三味切,以千里流水一石,揚之萬遍,澄取二斗,合煮諸藥,得五升,去滓,溫分五服。忌羊肉餳酢等物。(并出第一卷中)
深師酸棗湯,療傷寒及吐下后心煩乏氣晝夜不眠方。
酸棗仁(四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母(二兩知母也) 茯苓(二兩)芎(二兩) 干姜(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酸棗取一斗,去棗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出第十四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