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巢氏病源》曰∶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但虛煩不得眠者,膽寒也。虛煩者,心胸煩擾而不寧也。
加味溫膽湯治病后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
半夏(泡七次,三錢半) 竹茹 枳實(麩炒,各一錢半) 陳皮(二錢二分) 茯苓 甘草(各一錢一分) 酸棗仁(炒) 遠志(去心) 五味子 人參 熟地黃(各一錢)
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竹葉石膏湯治大病后,表里俱虛,內(nèi)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不可汗下,宜服之(方見傷寒)。